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首先以群体感应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V026检测模型,确定绿原酸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结合HPLC-MS/MS检测其对荧光假单胞菌释放信号分子的影响。以胞外酶活性、嗜铁素、群集与泳动为评价指标,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分析绿原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活性及腐败特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影响荧光假单胞菌正常生长的剂量下,绿原酸可以减少其信号分子的产生,明显抑制荧光假单胞菌嗜铁素的产生、胞外蛋白酶、胞外脂肪酶活性、群集与泳动等相关腐败特性,且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升高,抑制效果更趋明显。因此,绿原酸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该研究为绿原酸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3.
低温贮藏对冷鲜鸡腐败菌菌群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统平板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鲜鸡低温贮藏期间的腐败菌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传统培养结果显示,冷鲜鸡的初始菌群主要为肠道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4℃贮藏条件时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0℃和-1.5℃;贮藏6 d后,4℃贮藏样品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0℃和-1.5℃贮藏下样品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直接对冷鲜鸡中的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动杆菌、伯克霍尔德氏菌、假单胞菌、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及乳球菌是样品中的主要污染菌;4℃贮藏时,假单胞菌条带逐渐变亮,0℃和-1.5℃条件下菌群的条带亮度变化不明显。本研究发现贮藏温度对样品中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影响较大,冰点温度下贮藏更利于冷鲜鸡中嗜冷菌的控制和产品的保鲜。 相似文献
44.
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变化情况,本实验以鸭胸肉为材料,研究了加热温度(45、50、55、60、65、70 ℃)和加热时间(0、1、10、20、30、60 min)对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45 ℃加热条件下,肌动球蛋白几乎未发生解离(P>0.05);而在50、55 ℃或60 ℃加热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肌动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但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65 ℃加热60 min,肌动蛋白含量降至对照组水平;70 ℃加热条件下,加热时间为30 min或60 min,检测不到肌动蛋白的存在。因此,加热温度为50~60 ℃,加热时间为10~30 min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 相似文献
45.
综合研究青虾离水15℃贮藏温度下p H、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TBA)值、菌落总数、游离氨基酸值、质构及感官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虾品质开始下降出现在离水4 h左右,虾肉部位TVB-N含量增加到16.21 mg/100 g,硬度值下降41%,感官值下降到7.1分;离水6 h后青虾品质开始恶化,虾头TVB-N含量为20.13 mg/100 g,菌落总数显著性增加,硬度与弹性显著下降且感观评定得分已小于6.3分,接近腐败级。同时,青虾体内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药效氨基酸随贮藏时间延长呈显著性下降趋势。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得出青虾离水后15℃环境下6 h内加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6.
目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与肌动球蛋白相互作用的情况。方法: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关系,结合AMP与肌动球蛋白相互作用的焓变和熵变,讨论AMP对肌动球蛋白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AMP与肌动球蛋白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作用力类型,考察AMP对肌动球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ting证明了不同浓度AMP对肌动球蛋白解离的促进作用;AMP与肌动球蛋白结合反应中ΔG<0,ΔH>0,ΔS>0,两者之间结合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且AMP的存在使得肌动球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疏水环境极性降低;荧光光谱分析表明AMP与肌动球蛋白的结合使肌动球蛋白内源荧光发生了有规律的猝灭,298 K和313 K温度条件下AMP与肌动球蛋白的静态猝灭常数分别为8.70×102、4.07×102 L/mol,结合常数KLB分别为9.253×102 L/mol和3.142×102 L/mol。结论:AMP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力和肌动球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 相似文献
47.
以自主分离的一株冰鲜鸡肉产品的优势腐败菌——阴沟肠杆菌为指示菌,研究乳酸对该菌的抑菌机制。结果发现各质量分数乳酸(1.0%、0.5%、0.25%)均对阴沟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乳酸处理后菌体的细胞电势增加,ATP和紫外吸收物质有明显的泄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乳酸处理后的菌株形态变得不规则,细胞壁损伤明显,细胞内容物渗出;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也发现,乳酸处理后的菌株细胞通透性增加。因此,乳酸抑菌效应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胞壁,导致细胞壁损伤和细胞通透性增加,改变细胞内外电势,造成内容物的泄漏,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为研究不同清洗处理对荠菜中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荠菜样本中细菌群落结构,结合菌落总数分析不同清洗处理对荠菜的减菌效果。次氯酸钠、酸性电解水和臭氧水清洗能够显著降低荠菜菌落总数,减菌率分别为95.43%、98.00%、99.06%。对不同清洗处理荠菜样品的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测序,共获得13个门、176个属。在“属”水平上,Brassica在荠菜细菌群落结构中占据绝对核心优势,Boechera次之;次氯酸钠处理后Brassica丰度显著降低,从88.03%降至84.21%;酸性电解水清洗后Brassica丰度略微上升,为89.22%;而臭氧水对Brassica丰度无显著影响。在“门”水平上,Streptophyta是荠菜细菌群落结构核心菌门,次氯酸钠处理后Streptophyta丰度降低,从94.11%降至89.80%;酸性电解水、次氯酸钠、臭氧水处理均降低变形菌门丰度,从3.38%分别降低到2.78%、3.16%、2.39%。3种清洗处理对荠菜都具有较好的减菌效果,臭氧水清洗荠菜减菌率较高,而次氯酸钠处理能够降低核心菌属和菌门丰度... 相似文献
49.
采用传统培养和宏基因组测序法研究浦口、太湖东山两产地小龙虾整体、表面、尾肉3个部位的初始菌群,解析其携带污染菌的差异。结果表明:浦口、太湖东山小龙虾的整体初始菌落总数差异不显著,分别为7.78 lg(CFU/g)和7.76 lg(CFU/g),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数有明显差异,经16S rRNA序列鉴定,浦口小龙虾整体样品的优势菌为柠檬酸杆菌和气单胞菌,蜂房哈夫尼菌是太湖东山小龙虾整体样品的优势菌。在科水平上,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肠杆菌科肠杆菌是两产地小龙虾整体样品的优势菌;在属水平上,浦口小龙虾整体样品中的主要菌属为微小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太湖东山小龙虾整体样品的主要菌属为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两产地小龙虾不同部位初始菌群的分析结果反映小龙虾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并且不同产地的小龙虾污染菌群不同,为今后小龙虾保鲜、运输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