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8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赵晓明  吴胜和  刘丽 《石油学报》2012,33(6):1049-1058
由于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多位于深海区,受作业成本的限制,其开发井距往往较大,利用现行的针对密井网区的多井模式拟合方法进行该类油藏的地下储层构型表征,其精度较低。为此,利用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Akpo油田稀井条件下的钻井与地震资料,提出了基于井-震联合的该区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表征技术,论述了其表征思路与方法。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可分为水道体系、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3个层次,其中复合水道层次又可细分为复合水道系列和复合水道2个亚层次,不同层次构型单元规模差异大,需要在构型模式指导下,分别开展基于油组、小层及小层内部切片的井-震联合,将不同层次的构型模式与钻井、地震资料进行拟合,完成深水浊积水道的储层构型表征。这一研究不仅对高效开发深水浊积水道油藏具有实用价值,对利用井-震联合方法开展储层构型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分流河道类型划分与储层构型界面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由于受构造、气候、可容空间和沉积速率等方面影响,使得三角洲平原沉积类型多样,沉积体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河道分类方案,从成因上将分流河道分为弯曲状、网状、树枝状、丛聚式、潮枝状和潮网状分流河道.同时,还对不同类型分流河道的储层构型界面的划分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基准面旋回对同类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运用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沉积动力学原理,结合各项统计学数据和岩心化验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差异的控制机理,并确定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的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口坝储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基准面旋回中单一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底强顶弱规律,中期基准面旋回中复合河口坝(多期单一河口坝组成)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自下向上呈总体变弱趋势,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呈无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64.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储层层内、平面、层间渗流差异,油层正向微构造、砂体上倾尖灭、断层屏蔽等地质因素以及油层未射孔、井况恶化等钻采工程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垂向上层内渗流差异导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型砂体的中上部;平面上的砂体拼接带及主砂体边缘相对低渗透区域是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场所.砂体规模与形态、层间渗流差异等地质因素与井网部署等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不住、注采关系失效等多种作用机制,结果形成平面剩余油滞留区、未动用的油砂体、憋高压的剩余油层等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65.
66.
利用水槽沉积物理模拟再现了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影响下冲积扇的沉积过程,并进一步切片观察,分析了伴生褶皱影响下片状砂砾体和辫状水道的分布特征。在水槽沉积模拟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岩心、露头、密井网和地震资料,在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活动强度研究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下油组(克下组)冲积扇片状砂砾体和克上组辫状水道沉积构型进行识别,并依据露头定量规模和测井曲线标志对地下单一构型单元开展解剖,分析了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对片状砂砾体及辫状水道沉积过程、规模、方向以及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近源端不发育伴生褶皱的区域为片状砂砾体优先沉积部位,片状砂砾体由主流方向向两侧迁移,单一片状砂砾体规模较大、侧向叠置程度较低,地下解剖单一片状砂砾体最小宽度约1 000 m,平均宽度1 400 m;在伴生褶皱边部和活动强度较小部位,片流砂砾体及辫状水道沿其绕流,并表现出由斜交物源方向向顺物源方向迁移的特点,单一片状砂砾体规模较小、侧向叠置程度较高,辫状水道呈交织条带状或宽带状,地下解剖单一片状砂砾体宽度最小为450 m,平均宽度1 000 m,单一辫状水道宽度150~350 m,厚1.5~8.1 m;在伴生褶皱活动强度较大部位无片状砂砾体沉积,辫状水道呈孤立窄带状,侧向连续性差,地下解剖单一辫状水道宽度80~120 m,厚1~4 m。  相似文献   
67.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8.
河口坝砂体构型精细解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集层构型分析法,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构型进行研究。通过层次分析,将河口坝分为3种级次;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增生体。中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及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控制这3种级次砂体构型的发育。沙二段8砂层组的3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水体由深变浅的过程回控制了3套反韵律河口坝复合砂体的形成;每个中期旋回内部又发育若干由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的单一河口坝砂体,这些砂体垂向相互叠置,形成向湖盆方向斜列的一系列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发育河口坝增生体。河口坝复合砂体间发育水平泥质隔夹层,单一河口坝砂体之间发育斜交隔夹层,增生体之间局部发育水平夹层或斜交夹层,对剩余油分布有较大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式。  相似文献   
69.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岩性圈闭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波阻抗与岩性之间具有一定的概率相关关系。综合应用多学科信息进行岩性圈闭的随机建模研究,基本步骤包括:建立井眼岩性的一维模型,作为三维岩性建模的控制数据;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获取高分辨率的三维波阻抗数据体;对波阻抗与岩性进行概率相关分析;根据沉积相类型选择随机建模方法后,进行地质统计特征分析;在三维构造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三维岩相随机建模,获取多个模拟实现,进行多解性评价。以东营凹陷营11区块沙河街组滑塌浊积扇岩性圈闭随机模拟为例,说明这一研究过程的基本步骤。图4参11  相似文献   
70.
针对三角洲储层,对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以及河口坝内部3个级次构型单元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概念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概念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明确了3种不同级次的三角洲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