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露头观察及室内薄片鉴定,将川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分为潮坪相相缘Ⅰ型、滩间海相相缘Ⅱ型、颗粒滩相相缘Ⅲ型及开阔海相事件Ⅰ型、开阔海相事件Ⅱ型混积。混积作用最强的潮坪相相缘Ⅰ型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底部、中部和顶部;而横向上,相缘型混积主要分布于西侧靠近陆源区的内缓坡地区,事件型混积主要分布于东侧远离陆源区的中(外)缓坡地区。川北龙王庙组整体表现为混积作用背景下北西—南东向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混合沉积不利于颗粒滩的原始沉积,且较强混积作用减弱颗粒白云石之间的胶结作用,使得颗粒间抗压实效应降低,不利于原始孔隙的形成和保存;同时,石英稳定性较强,在酸性环境下难以发生溶蚀作用,降低了成岩中—晚期有机酸对储层的改善效果。川北地区龙王庙组不具备发育大规模颗粒滩叠加溶蚀型优质储层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2.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积相横向变化大,川北地区发育一套海相黑色页岩。以川东北峰探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甲烷吸附等方法,对页岩气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川东北地区吴家坪组发育两套黑色页岩,吴二段发育一套滨岸潮坪相黏土质灰黑—黑色页岩,脆性指数低,可压裂性弱;吴三段发育一套深水陆棚相黑色硅质、钙质页岩,脆性指数高,可压裂性强。(2)吴二段页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1.41%,黑色页岩厚度较薄,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吴三段页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3.52%,黑色页岩厚度26 m,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均达到过成熟阶段。(3)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以黏土矿物之间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质孔相对不发育,孔隙体积0.006 6 cm3/g,以介孔为主、微孔次之,含气性为1.5190cm3/g;吴家坪组三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以有机质孔为主,孔隙体积平均为0.014 1cm3/g,孔隙以微孔为主、介孔次之,含气性平均为2.3070cm<...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观察、薄片鉴定与孔渗分析等,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储层成因。研究认为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约占整个上震旦统碳酸盐岩的70.37%。根据是否具有叠层构造,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划分为叠层石和非叠层石两大类型,其中,叠层石类包括层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和小型孤立柱状叠层石,并以层状叠层石为主,结构以纹层球粒、泥晶为特征;而非叠层石包括非叠层蓝细菌球粒岩和非叠层蓝细菌泡沫绵层岩,结构以球粒、泡沫绵层为特征。根据储集性,可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储层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储层要优于下段。层状叠层石和非叠层蓝细菌球粒、泡沫绵层白云岩为有利储集岩石类型。微生物结构、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为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有利因素,其中微生物结构是基础,决定着微生物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而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则为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上段储层较好更得益于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为揭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以钻井、测录井、地震、测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为基础,对川中地区高石梯 -磨溪构造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储层颗粒滩特征与后期成岩改造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相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准)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和淡水溶蚀作用是早期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所在,表生岩溶作用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是晚期龙王庙组优质储层改造的重要建设性和保持性成岩作用,多期岩溶作用叠加形成了龙王庙组溶孔洞型储层,并在晚期超压气藏中保存良好。 相似文献
25.
26.
深埋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与勘探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白云岩是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类型,确定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相应的地质背景对于指导白云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原岩类型和白云石化作用机制是控制白云岩基质孔隙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后期各类岩溶作用的改造对于优质白云岩储集层的形成尤为关键。白云岩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在深埋条件下,白云岩既可发育大量晶间孔,又易形成溶蚀孔洞,孔洞形成后保存情况良好,有效储集空间的发育不明显受白云岩埋藏深度的制约,深埋的白云岩仍可具备优越的储集物性而成为优质储集层。由高能相带沉积物转变形成的埋藏成因白云岩、热液成因白云岩以及构造活动和水-岩作用活跃地区的白云岩是潜在的优质储集层和深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图8参45 相似文献
27.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距今100 Ma以前灯影组古油藏的原油原位裂解形成早期超压古气藏,而在距今100~20 Ma期间,四川盆地持续隆升,特别是构造高点的迁移和威远构造的初步形成,使得早期超压古气藏调整形成晚期超压古气藏;②随着距今20 Ma以来隆升幅度的加大,威远构造上覆地层被快速剥蚀,盖层封盖能力大大降低,保存条件变差,致使灯影组天然气从威远构造顶部地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窗开始泄漏和逸散,启动了四川盆地华蓥山以西地区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和逸散过程,位于资阳、金石和龙女寺—磨溪—安平店—高石梯等气藏构造圈闭溢出点以外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部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运移聚集,并通过其顶部的嘉陵江组天窗向地表逸散,气藏压力系数由异常高压向正常压力过渡。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模式与经典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对该区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
对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 亚段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受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风化壳影响的储层特征,并可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该区域不整合面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影响。根据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锶同位素测试,结合测井与储层物性等资料,论述了龙岗地区雷四3 亚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同时,简要讨论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雷四3 亚段的储层特征及控制 因素。结果表明,龙岗地区雷四3 亚段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膏溶角砾状白云岩与颗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主要为膏溶铸模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溶)孔,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蒸发台地相膏岩和台地内局部微地貌高地颗粒岩的沉积作用、印支期抬升后的表生岩溶作用与充填作用。在紧邻龙岗的元坝地区,雷四段储层具有与龙岗地区相似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川西坳陷中部和川西坳陷南部则与龙岗地区不同,其顶部地层受印支期不整合面岩溶作用影响减弱,储层分别受控于台地边缘微生物礁滩相与海平面升降控制的颗粒滩相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29.
基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深入研究和油气勘探过程分析,总结了目前有关雷口坡组的基本认识:①烃源复杂且主力烃源层不明确,混源气占多数;②储集层类型多样,既有滩相储层、风化壳岩溶储层,又有微生物岩储层;③储集层层位多,雷一段、雷三段、雷四段均有优质储层发育,但各段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形成机理不清楚;④油气成藏机理复杂,过程不明。据此,提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有:①气藏主力烃源岩和输导系统问题;②储层类型、成因和分布问题;③气藏成藏过程和机制问题。只有这些关键地质问题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雷口坡组的勘探才有望发现成片成带的规模性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30.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序列,建立黏土矿物沉积-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在富Si4+、Mg2+的凉水文石海中沉淀自生海泡石矿物,形成含海泡石层系;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黏土矿物会经历两条可能的演化序列:(1)早成岩A期到中成岩A1期,在普遍缺乏Al3+的浅埋藏环境中,海泡石维持稳定状态;中成岩A2期,自生海泡石开始演化为斯蒂文石;中成岩B1期演化为无序滑石;中成岩B2期至晚成岩期,最终演化为滑石,形成了茅一段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斯蒂文石—无序滑石—滑石”。(2)早成岩A期,风暴和上升洋流携带的Al3+参与成岩过程,微量海泡石向蒙脱石演化,部分蒙脱石继续演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