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机械仪表   2篇
石油天然气   1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致密储层孔隙度测定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物性、计算原始油气储量的重要参数,致密储层孔隙度一般小于10%,页岩储层普遍小于5%,常规波义尔定律双室法孔隙度测定仪器很难满足精度要求。为了提高致密储层孔隙度测定精度,建立了孔隙度压力区分度目标函数,区分度越大,测定精度越高。通过数值模拟,对孔隙度测定仪器进行了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欲使得区分度增大,需要满足3个条件:(1)平衡前参考室压力、平衡前样品室压力尽量大;(2)取出的标准块体积、样品体积尽量小;(3)标准块体积尽量与样品体积相等。参数优化后孔隙度为5.0%的标准样品测定值相对误差最大可降低14%,绝对误差最大可降低0.7%,通过参数优化为致密储层孔隙度测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2.
地震资料解释与盆地模拟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联合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震资料解释可提供盆地模拟所需的参数,比如不同岩石的特性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等,所以可将两者结合进行油气成藏研究。本文根据油气成藏研究中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三大主要因素(构造演化、层序地层格架和运聚条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油气成藏研究:①通过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构造演化史模拟的结合,再现生长地层的变形过程,揭示控制有效储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和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关系;②根据层序地层的地震解释和岩性预测,约束重建沉积史,分析生储盖组合,为研究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成藏机理提供依据;③将波阻抗反演孔隙度和渗透性与储层演化和油气成藏结合起来。盆地模拟的结果取决于井资料和地震反演结果,而数值模拟出来的流体方向、饱和度、裂缝等,又可用来作为约束条件以提高地震反演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53.
国产Y型分子筛对甾烷、藿烷的吸附和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对不同120型号的国产Y型分子筛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甾烷和藿烷等的柱层析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USY,DNSY和DASY分子筛对甾烷、藿烷具有相同的吸附,不能用于甾烷、霍烷的分离;CD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具有不同的吸附,但对C29藿烷和C295α,14α,17α—20R甾烷吸附能力近似;MOY和REUSY分子筛对藿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而对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较弱,可富集分离出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Na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的差异性明显,是分离富集甾烷、藿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4.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CO2成因与成藏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长岭断陷是松辽盆地最主要高含油气区域,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控制储量超过2 000亿m3.从长岭断陷高含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通过对储层包裹体中气体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的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和构造历史的研究指出:长岭断陷的CO2为无机幔源成因,目前已知的CO2气藏成藏时间是在新生代晚期,而不可能是营城组火山岩在后期缓慢脱气形成;储层中不发育包裹体的原因有2个,一是CO2的充注速度快,包裹体来不及生长,二是在CO2充注以前,储层已经被烃类气体所饱和,缺水的储层地质环境,不适宜包裹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5.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晋县凹陷的泥质岩类主要发育在下第三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其中孔店组二段(Ek2)和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Ek1-Es4)是最重要的2套烃源岩。在孔店组和沙河街组早期(Ek3至Es4)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度由南向北转移,沉降中心也随之向北迁移,使晋县凹陷南北呈现出“跷跷板”式沉积,即早期(Ek2)沉降中心在凹陷的南部,而后期(Ek1-Es4)沉降中心则转移到北部。因此在凹陷南部Ek2的沉积厚度和泥岩厚度都明显大于北部,而Ek1-Es4发生了反转,北部的沉积厚度和泥岩的发育程度都远大于南部。其中在凹陷北部Ek1-Es4为一套岩盐、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和砂泥岩互层的蒸发咸湖—盐湖沉积建造,蒸发盐厚逾千米,其中膏盐厚度超过400 m,与岩盐、膏盐互层的含膏泥岩、白云质泥岩、钙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目前埋深在2 500~3 500 m左右,为北区油气田的主力源岩;而Ek2为南部的主力烃源岩。油源对比表明,北区原油以明显的植烷优势、高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含量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南区各套烃源岩,油源应来自北部的Ek1-Es4烃源岩;而南区原油中伽马蜡烷和孕甾烷含量极低、姥鲛烷含量较高等特征的原油应来自于南部的Ek2烃源岩,否则是来自南部的Ek1-Es4烃源岩。   相似文献   
56.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其间夹杂发育膏质岩类,且经历过较大的埋深,有利于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和H2S的形成与聚集.TSR形成的H2S溶于水后显示出较强的溶蚀性能,在深部储集层中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促进碳酸盐岩次生孔洞的发育和优质储集层的形成,H2 S含量越高,含H2S储集层埋藏越深,储集层性质越好.基于此,可以运用H2S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来预测深部优质储集层的分布.川东和川西北地区中、下三叠统白云岩储集层都含有一定的硫酸盐岩且经历过较高的温度,目前埋藏较深,是H2S形成的最有利层系,也是优质储集层最发育的层位.图3参36  相似文献   
57.
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中下泥盆统盆地相沉积的黑色泥质岩类是南盘江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为次要烃源岩。6个浅井的120个样品表明,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37%~3.63%,平均值为1.65%;为腐泥型有机质,热演化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的生标分布总体上反映了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但是由于其成熟度很高,使得低碳数的孕甾烷和三环萜烷系列含量很高,且总体生标特征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58.
按照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为评价思路的传统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和适应具有早期微生物化学成因为关键要素的低成熟生物气资源勘探。尝试从生物气早期营养母源出发,以柴达木盆地涩北一号构造带源岩样品为例,通过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含量、氮同位素以及C/N比值,结合常规岩石热解数据分析生物气沉积有机质特征。地质分布追踪表明:δ15N、蛋白质含量以及传统地球化学指标(有机碳含量TOC、氢指数IH等)高丰度层位与探井主要产气层段相对应。因此,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能够表征微生物营养底物的丰富程度,δ15N可以反映生物气母源环境特征和微生物活动强度,可以利用δ15N、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结合传统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来评价生物气源岩。  相似文献   
59.
南盘江坳陷是目前油气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如何解释秧1井的天然气出现的高含N2和高含CO2两种情况,以及如何认识南盘江坳陷天然气的来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在讨论南盘江坳陷天然气(显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认识:①秧1井的天然气显示主要为高N2和高CO2两类非烃天然气为主,结合南盘江区域地质上气显示以高N2天然气为主的事实,认为高N2天然气是南盘江坳陷具有地质意义的天然气;②与前人观点不同的是,认为该地区天然气主要为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造成的--尽管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为原油裂解后形成的焦沥青,但研究认为该地区高N2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型气,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同时强调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该地区天然气高N2、烃类组分碳同位素值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