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工业   18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5 毫秒
41.
通过预混粉体浸渍工艺成型方法,制备了玻纤(GF)长度为6,12,24 mm的GF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GF长度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冲击断面形态。结果表明,随着GF含量和长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提高,在GF长度为6,12,24 mm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在GF质量分数为40%时比10%时分别提高160%,200%,200%;随着GF含量和长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结晶性亦有明显的提高;冲击断面形态显示GF的加入起到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通过橡胶分子链在玻璃纤维表面的接枝,在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体系中引入了界面柔性层,研究了柔性层的种类及厚度对复合体系界面结合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容易与玻璃纤维表面形成化学键等牢固结合与基体树脂有一定相容性的橡胶分子链作为界面柔性层,可以获得高强度,高抗冲的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柔性层的厚度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超过一定的厚度后,随着柔性层的增厚,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3.
GM T 熔融浸渍中熔体在玻纤毡中的流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装毛细管流变仪建立了专门的实验装置, 研究高温高压下熔体在纤维床层中的流动行为。采用一维恒压流动实验分别测量了不饱和及饱和流动状况下玻纤毡厚度方向聚丙烯熔体的渗透率, 考察了玻纤毡空隙率、单丝直径、针刺等几何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讨论了GM T 片材熔融浸渍过程中的气泡形成以及浸渍工艺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4.
PET缩聚过程反应与传质Ⅰ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缩聚过程是反应-传质耦合过程,本文利用静止膜实验在排除传质影响情况下研究了PET缩聚过程反应规律,建立了链增长,链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可逆反应极限的概念确定了小分子界面浓度。  相似文献   
45.
圆盘反应器的混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聚酯终缩聚圆盘反应器开发应用为研究背景,分别考察了介质粘性、弹性、盘径和盘间距对圆盘反应器流型及宏观混合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粘,弹性,高剪切和小的盘间距有利于混合;釜径增大,混合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6.
采用乙烯一醋酸乙烯a共聚物和无机导热填料制备聚合物基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概述了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的热导率计算模型,并应用所制备的导热绝缘复合材料讨论了逾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SiC填充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填料体积分数达0.5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可达1.86 W/(m0K)。研究表明,简单地运用逾渗理论在预测导热复合材料体系的热导率方面准确性不足,需要进一步考虑实际填料粒子分布与理论假设的差异以及界面相的存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大孔径高气速单孔气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雪松  沈春银  李光  戴干策 《化工学报》2008,59(9):2220-2225
在内径为190mm的鼓泡塔内,研究了空气-去离子水系统在大孔径高气速条件下的单孔气泡形成。考察了五个不同的孔径,分别为4、8、10、15及21mm,孔口气速范围为0.8~154.8m·s-1。以CCD摄像记录气泡的形状及尺寸,根据气泡长径比的变化,得到气泡初始形态转变时的临界孔口气速:当孔口气速低于20m·s-1时,孔口气泡近似于球形,长径比小于1.1;当孔口气速大于50m·s-1时,气泡呈现椭球形,长径比大于1.5。并对气泡尺寸与孔径及孔口气速进行关联,所得关联式对孔径大于3mm、孔口气速在10~80m·s-1范围内所形成的气泡尺寸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8.
本文在较宽的相比范围,几何相似及非几何相似的条件下,研究了液-液间歇搅拌反应器的液摘大小分布.用湍流理论建立了分布参数的唯象模型,并作了验证.确定了分布参数与搅拌条件、反应器尺寸的关系,说明了液滴大小分布可作为反应器放大的判据.  相似文献   
49.
选用流变性质不同的三种物系:糖浆、CMC溶液、鲍格流体,在直径为0.286m的釜内,以不同结构的螺带桨进行搅拌,测定了功率、混合时间、速度分布和流型。分析了流变性质如粘度的剪切依赖性、弹性等对这些性能的影响,并在流型观测的基础上对功率、混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转瓶和方瓶培养过程中造血细胞亚群组成的变化。方法 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单个核细胞总细胞扩增倍数 ,CD34+ 细胞、CD33+ 细胞、CFU GM、CD4 1+ 细胞、CFU Mk和BFU E占总细胞的比例及其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  14d的培养中 ,无论是用转瓶和方瓶 ,总细胞不断扩增 ,CD34+ 细胞含量在第 7天、CFU GM含量在第 10天、BFU E含量在第 5天达到最高 ,而后出现分化 ,转瓶和方瓶培养的CD34+ 细胞和CFU GM和BFU E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 ;CFU Mk则不同 ,其含量在转瓶培养第 7天时达到最高 ,而在方瓶第 10天达到最高 ,在转瓶中CFU Mk的含量一直低于方瓶培养 ;两种培养过程中CD33+ 细胞比例均在 5 0 %~ 70 %之间 ,而且差异无显著意义。转瓶培养中CD4 1+ 细胞含量到后期出现下降 ,而方瓶中则一直增加。结论 与静态培养环境相比 ,搅拌环境对干 祖细胞分化速度、粒 巨噬系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但不利于巨核系祖细胞的扩增 ,促进了其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