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偶极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进行叠前道集正演,对实际地震处理道集振幅随偏移距距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和监控的方法。通过采用实测偶极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利用Zoeppritz方程及其近似公式计算井的叠前正演道集,选取沉积稳定的区域标志层,分析其截距和梯度属性。通过对比正演AVO道集和井旁实际偏移道集波组特征及AVO属性特征,达到检验处理过程和结果是否保幅的目的,实现了AVO特征定量监控。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相减是预测减去法压制多次波的重要环节。基于匹配滤波器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方法通常采用逐个数据窗口进行匹配来估计滤波器。逐个大数据窗口求解长滤波器进行多次波自适应相减会导致较低的计算效率,另一方面在复杂地质构造中,逐个小窗口匹配估计的短滤波器不足以表征预测多次波与真实多次波之间的复杂差异。为进一步有效均衡一次波保护和多次波压制并且提高计算效率,引入多个窗口联合优化来求解滤波器,同时利用多个小窗口的预测多次波信息来匹配原始数据。引入快速迭代收缩阈值算法(FISTA)求解多个小窗口估计一次波的L1范数最小化约束问题,从而有效分离一次波与多次波。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逐个大数据窗口进行多次波自适应相减的方法相比,基于多窗口联合优化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方法在保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效率;与传统的逐个小数据窗口进行多次波自适应相减的方法相比,基于多窗口联合优化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平衡多次波去除和一次波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戴晓峰  方桂珍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6):208-211,229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原料,高碘酸钠为选择性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制备氧化的羧甲基纤维素。再将氧化的羧甲基纤维素6位的羧基进行酰化,与苦味酸反应制备复合型靶向口服吸附剂苦味酸-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通过XRD、FTIR、元素分析及化学官能团测定(碱熔法测醛基含量)等方法对苦味酸-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苦味酸-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已生成;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条件下,测定苦味酸-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酯对尿素和肌酐的吸附性能,对尿素和肌酐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0h和6h,醛基含量为75.23%。对尿素和肌酐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6.08mg/g和2.10mg/g。尿素在氧化CMC-PA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ich方程,说明主要为化学吸附且吸附指数(1/n)小于2,表明吸附为"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14.
介绍离子膜烧碱一次盐水生产的工艺流程、设备、生产原料和反应机理。并采用DCS设计其自控系统,主要介绍4个简单回路和一个复杂回路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抗体类药物研发是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已有许多抗体在原核表达体系中成功表达。人们通常采用"试错法"优化表达系统,提高蛋白质产量,但该方法费时费力且成功率低,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可溶性表达水平之间的关联,以指导表达系统的选择或蛋白质分子的定向改造。在单域抗体dAb分子的C端末尾添加一个氨基酸,发现单个氨基酸的改变足以引起蛋白质可溶性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层次聚类、Cluster Omega对dAb氨基酸序列与表达水平分别进行分类,发现两者分类一致的比例达到70%,证明了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表达水平间的关联。通过对65个CDR随机突变的dAb分子进行线性建模分析其可溶性表达量,发现对dAb胞外质量分数有显著影响作用的氨基酸组合为S(丝氨酸),R(精氨酸),N(天冬酰胺),D(天冬氨酸),Q(谷氨酰胺),Y(酪氨酸),F(苯丙氨酸),G(甘氨酸),对dAb胞内质量分数有显著影响作用的氨基酸组合为G,R,C(半胱氨酸),N,S,Y,K(赖氨酸),A(丙氨酸),对dAb蛋白质总量有显著影响的组合为R,S,G,N,Y,C,Q,F,T(苏氨酸)。其中R、S和G的含量显著影响dAb的可溶性表达量且该影响不受分布位置的影响。蛋白质的极性亦是其可溶性表达水平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储集层孔隙结构复杂、岩相分布非均质性较大情况下采用孔隙度直接线性回归法预测渗透率存在适用性差的问题,提出综合考虑储集层孔隙结构、孔隙度和岩相等因素进行复杂储集层渗透率预测的方法。首先采用储集层段孔隙度、弹性参数及剪切骨架柔度因子进行岩相分析,然后在每类岩相中采用弹性参数、孔隙度及剪切骨架柔度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得到预测渗透率。通过研究区测井资料渗透率预测实验表明,刻画孔隙结构的剪切柔度因子对渗透率的影响比常规弹性参数敏感,可以更好地用于渗透率预测;岩相分类精度会对渗透率预测产生较大影响,精确地岩相分类仍然是渗透率预测前提条件。实际研究区应用效果验证了基于孔隙结构参数的相控渗透率地震预测方法准确有效,为渗透率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图13表2参14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从烃源条件、颗粒滩分布、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分布及成因等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茅口组缓坡颗粒滩体在广元—广安—重庆以西地区大面积分布,为储层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2)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区域性侵蚀面有利于大面积岩溶型储层的形成;(3)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茅一段—茅二c层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等3套主力烃源岩与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构成"三明治式"源—储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关键。进而分析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富集条件,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结论认为:(1)该盆地茅口组具备大面积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2)侵蚀微古地貌及后期走滑断裂改造控制了该区大型缝洞体的分布,颗粒滩—风化壳岩溶—走滑断裂"三位一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带;(3)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茅口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是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戴晓峰  方桂珍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5):101-104,107
苦味酸羧甲基纤维素酯(CMC-PA)是一种对肌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新型纤维素衍生物,在前期苦味酸羧甲基纤维素酯(CMC-PA)合成和对肌酐的吸附性能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以及对维生素B6的吸附性能。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以358nm为测定波长,分析了pH、水解时间以及放置时间对CMC-PA稳定性的影响;以303nm为测定波长,测定了在不同吸附时间下CMC-PA对维生素B6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4~6h在pH分别为1、2、8的缓冲溶液中,CMC-PA的水解率分别为0.47%~0.69%、0.213%~0.226%、1.318%~1.418%,室温下放置2、4、6、8个月后,37℃时对肌酐的吸附容量与新制CMC-PA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CMC-PA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对维生素B6没有明显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开发期油藏描述的需要,按反演初始模型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从3个方面提高薄互层反演初始模型的精度,即重构储层物理特征曲线,利用丰富地质分层资料结合地震解释层位,采用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技术构建二维小层层面,以三维空间内插建立最终的反演初始模型,从而有效地实现高精度井震联合反演.通过实际资料证明,该方法能够精确解释到小层,建立尽可能接近实际地层情况的高分辨率反演初始模型,为油藏精细描述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储层信息.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中部中浅层存在多个强波阻抗界面,致使中新元古代深层发育大量强能量层间多次波,造成构造或地层假象,严重影响了该区深层的地质研究。由于层间多次波波场特征复杂,和一次波速度差异小,很难完全消除。经过噪声压制后,叠加剖面上仍然会有较强能量的多次波残留。针对川中地区此类叠加剖面上残留的强能量多次波,采用了F-X域最小平方滤波的方法,基于F-X域信号的可预测性进行多次波衰减。该方法在川中三维地震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有效分离和压制强能量多次波干扰,深层资料信噪比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基底反射特征符合区域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