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电工技术   139篇
综合类   119篇
化学工业   212篇
金属工艺   71篇
机械仪表   124篇
建筑科学   185篇
矿业工程   84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288篇
水利工程   45篇
石油天然气   82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16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7篇
冶金工业   62篇
原子能技术   35篇
自动化技术   26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究砂轮表面磨粒形态对磨削振动的影响规律,提高磨削加工质量,构建了磨削振动模型并推导磨粒形态-接触刚性-磨削振动的对应关系,开展修整-磨削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并验证不同磨粒形态对磨削振动信号RMS和工件表面波纹特征Wa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砂轮锋利性的前提下,表征磨粒出露高度的砂轮AH值减小约58%,则RMS值和Wa值分别减小约47%和57%;在相同磨粒出露高度条件下,磨粒钝化的比例约20%,则RMS和Wa分别减小约22%和30%;同时,适度减小磨粒出露高度,磨粒适度钝化,有助于增大磨粒与工件接触面积,改善磨削振动,提高磨削加工质量。且提出的磨削振动模型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再生粗骨料替代率、废弃纤维体积掺入量对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受压徐变破坏时间、徐变变形和徐变度的影响规律,对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和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试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85%、90%和95%应力水平的徐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徐变破坏的时间缩短、徐变变形及徐变度增大;随着废弃纤维体积掺入量的增加,徐变变形及徐变度减小,徐变破坏时间增加。废弃纤维的加入能有效缓解再生混凝土受压徐变的破坏程度。在考虑再生粗骨料替代率及废弃纤维体积掺入量的基础上,对ACI209R徐变预测模型进行修正,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3.
采用0.01~0.50 mol/L的硝酸溶液,对水灰比0.50的净浆、砂浆和混凝土开展加速溶蚀实验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从宏、微观角度研究溶蚀评价指标的演变规律,建立加速效应与浸泡液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硝酸浸泡液浓度的提高,基于溶蚀深度和钙离子累计相对溶蚀量表征的Fick扩散定律中的比例系数分别呈线性和负指数函数的增长规律,溶蚀区相同深度处的碳酸钙衍射峰线性降低;净浆、砂浆和混凝土的等效加速扩散系数均与硝酸浸泡液浓度呈线性正比关系,加速倍率分别是浸泡液浓度(以mol/L计)的3.9×103、1.6×103和1.0×103倍;6.00 mol/L硝酸铵、0.50 mol/L硝酸、6.00 mol/L氯化铵和去离子水对水灰比0.50的净浆的加速倍率分别为4 507、2 018、464和47,且净浆的等效加速扩散系数是同水灰比混凝土的2.3倍。化学浸泡液浓度过高,将导致溶解–扩散过程明显偏离淡水环境下的溶蚀机理,采用硝酸溶液进行加速溶蚀实验时,浸泡液浓度以0.10 mol/L为最佳。  相似文献   
74.
建立了一种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样品经硅胶管采样,二氯甲烷超声解析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测试。以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通过优化仪器参数,缩短了测试时间。经实验验证,该测试方法检出限为0.001mg·m-3;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介于0.998~0.999之间;两种浓度加标实验中,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4.1%(n=6),回收率为78%~100%。该方法测试时间短,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和回收率好,适用于环境空气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75.
岳曼  柳玉连  程润  甘鑫钰 《广州化工》2022,(15):146-148
pH值电极法测定过程简单、结果明了,但影响因素较多,其中pH计校准标准缓冲溶液的选择、校准频率、样品的温度、实验用水的种类及电极的状态等均会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适时测定盲样是必要的,本实验从日常检测中可能会发生的不标准操作进行验证,是否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适合实验室操作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探究受限于纳米通道内的水分子结构、集体振动频率以及电子特性。研究表明受限于直径为0.677~1.086 nm的纳米通道内的水分子,它们在太赫兹频段存在两种典型的振动模式,一种是平行于通道的轴向集体振动,另一种是受限水分子间的氢键拉伸振动。通过对比不同受限域下,受限水的这两种典型的振动模式所对应的特征频率,发现它们的数值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对于受限水的轴向集体振动,随着通道的管径从0.677增大到0.815 nm,它所对应的特征频率整体发生了红移,然而随着管径继续增大,该特征频率的变化发生了分化,即一部分发生了红移,另一部分发生了蓝移。对于受限水的氢键拉伸振动,随着管径从0.677增大到0.815 nm,它所对应的特征频率整体发生了蓝移,然而随着管径继续增大,该特征频率的变化也发生了分化。其内在机理通过电子密度拓扑分析揭示为:水分子与通道或水分子间所形成H…π键和O…H键的键临界点电子密度ρ值的减小造成了键振动的红移,反之造成蓝移。鉴于细胞的动力学平衡,例如渗透压和体积变化,它们与受限水在水通道中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紧密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在分子层次加深太赫兹波与受限水相互...  相似文献   
77.
利用传统的k匿名技术在社会网络中进行隐私保护时会存在聚类准则单一、图中数据信息利用不足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Kullback-Leibler (KL)散度衡量节点1-邻居图相似性的匿名技术(anonymization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similarity of node 1-neighbor graph based on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SNKL).根据节点1-邻居图分布的相似性对原始图节点集进行划分,按照划分好的类进行图修改,使修改后的图满足k匿名,完成图的匿名发布.实验结果表明, SNKL方法与HIGA方法相比在聚类系数上的改变量平均降低了17.3%,同时生成的匿名图与原始图重要性节点重合度保持在95%以上.所提方法在有效保证隐私的基础上,可以显著的降低对原始图结构信息的改变.  相似文献   
78.
山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因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运输到作业现场,因而广泛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为推动输电线路建设全过程机械化施工,设计了一套轻型模块化钻机。文中对钻机的整体结构与各模块性能参数进行了介绍,结合钻机的液压系统、电控系统、智能显示与遥控系统等关键技术,采用结构设计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实现了钻机快速组装拆卸、高功率钻进、钻进过程参数可视化与在线监测、远程遥控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根据微型桩成孔要求完成了现场成孔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钻机在山区输电线路微型桩成孔施工中具有明显优势。该钻机为复杂地形的山地输电线路施工提供了成孔装备的支撑,并为以后同类型设备和技术研究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79.
为有效预防放射性废液贮槽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采用液位测量和报警系统进行监测。将增量报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多样化液位报警系统。测试数据和实用效果表明:报警系统功能强大、性能可靠精准,可在贮槽内任意液位高度发生异常液位变化时,准确预警,自动记录报警信息,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物质泄漏。  相似文献   
80.
对SP型ICPT系统在外部干扰下的H滤波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对SP型ICPT系统的电路拓扑进行研究并且以此创设了基于此电路拓扑的广义状态空间方程;然后通过滤波误差系统的渐近稳定判定条件求取H滤波器的增益;最后通过实验仿真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理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