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石油天然气   4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粘土矿物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其次为高岭石。通过粘土矿物中硼和钾元素含量的测定,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计算了须家河组沉积时的古盐度。认为须家河组沉积初期到未期,水介质性质有明显变化,须二段为真盐水-超盐水、须三~须四段为中盐水、须五段为中盐水-少盐水、须六段为少盐水。通过与其他沉积相标志相结合,认为须家河组沉积期是一个沉积水体由海相高盐度向陆相低盐度转化的过程。须一段沉积期为海陆过渡环境,古盐度值较高。须二段沉积期,古盐度仍然很高,但沉积环境已由海相转化为陆相。须三~须六段沉积期,古盐度总体下降,但须三~须四段沉积期古盐度降低较慢,而须五~须六段沉积期古盐度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32.
安岳-潼南地区须家河组地震相模式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将安岳-潼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丘状和上超充填2种地震相模式.根据地震反射单元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反射波终止类型、频率、振幅、连续性和层速度等多项地震参数,识别出平行-亚平行、丘状、充填、前积等5个大类地震相和亚平行波状变振幅低连续、上超充填等8个亚类地震相.利用过井地震剖面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对应关系,分析地震相地质意义,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3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超稳定型重矿物为主,不同层段重矿物组成差异不大。重矿物分析不仅有利于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而且还可揭示龙门山等物源区的岩石-大地构造属性及其隆升历史。Q型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须家河组母岩以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高级变质岩含量相对较低。由下至上,母岩中高级变质岩含量逐渐增加。ZTR指数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主要发育4个物源,分别位于川西南部、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和盆地东南,物源分布位置具有继承性。结合造山带和前人沉积学研究成果认为,晚三叠世,龙门山褶皱带开始逐渐形成。须二期,龙门山北段已露出水面遭受剥蚀,但龙门山南段仍是水下隆起或尚未隆升。须四期,龙门山北段继续隆升遭受剥蚀,龙门山南段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六期,龙门山地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34.
障壁砂坝(障壁岛)不仅是重要的人类生活居住地,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川中上三叠统由滨岸向海方向,障壁砂坝与沼泽、潮坪、泻湖和浅海陆棚相伴生,滨岸局部地区发育有小型三角洲。纵向上,由下至上,障壁砂坝依次与浅海陆棚相、潮汐沟道相、沼泽相和泻湖相等沉积相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障壁砂坝的形成与海平面稳定上升、小的地形坡降、地形坡折带发育和稳定的砂质物源供给有关。海平面稳定上升,波浪对沉积物进行改造,并在潮下带地形坡折带附近形成长条状的砂体。小的地形坡降有利于波浪和潮汐能量逐渐减弱,砂质沉积物在波折带附近逐渐堆积。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稳定的砂质物源供给保证障壁砂坝能够持续生长,不被海水淹没。  相似文献   
35.
中国煤层气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产业在中国能源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经矿井瓦斯抽排利用、现代煤层气理论技术的引进发展与成功应用、商业化开发试验及产业化发展(初期)4个阶段。由于在煤层气地质基础理论、勘探技术方法、开发工艺技术、集输利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创新、系统集成,我国已有能力大规模发展煤层气产业,这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上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为了加快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多种积极性;加强煤层气地质研究、提高对区域勘探的指导与目标评价水平;开展高效低成本开发工艺技术攻关;发展煤层气产品集输和加工利用;继续跟踪国外煤层气前沿理论技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36.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是该区天然气的主要产层,其主要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和裂缝,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仅为4%。通过大量薄片观察和统计分析,认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其中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主要通过粒度、石英矿物含量等体现;对储层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缝。通过显微镜下储层成岩作用特征观察和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微成分资料分析,确定出了成岩矿物形成顺序并统计出了各类胶结物、充填矿物的相对含量,定量研究了不同时期储层的剩余孔隙度,指出储层致密化时期在燕山运动早-中期(J2x-J3sn末)。  相似文献   
37.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川南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对上覆页岩的控制,目前尚无系统认识。通过地球物理解释、年代地层划分对比、页岩等厚图编制及页岩物质组成分析,明确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川南地区古地貌及其对含气页岩的控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川南地区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斜坡之上,该斜坡为同沉积水下斜坡,由威远地区向东南延伸至泸州地区,延伸距离达85 km,地形坡降0~1 m/km;(2)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斜坡发育三大地形坡折,其将东南斜坡分割成水下高地、水下斜坡、水下平原和水下洼地4个地貌单元;(3)五峰组—龙马溪组由东南向西北逐层超覆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斜坡之上,斜坡下部位置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发育完整,而斜坡上部位置由于地势高,故常缺失笔石带LM1-4;(4)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斜坡不同地貌单元页岩的粒度、矿物组成和TOC含量差异,由水下高地至水下洼地,页岩粒度逐渐变细,TOC含量逐渐降低,碳酸盐矿物含量逐渐降低,硅质含量逐渐升高,黏土矿物含量先降低再升高。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境、地化参数及测井特征,总结出陆棚、潮坪及三角洲3种沉积相、8种亚相以及相应的多种微相的划分方案。明确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围限的局限低能陆表浅海环境,其中页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为局限深水陆棚相。以年代地层“阶”为单位,“优势相”为方法和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钻井为控制点,有效推测各时期隆起边界变化情况,重建中、上扬子地区凯迪期、赫南特期、鲁丹期和埃隆期4个连续断代岩相古地理格局;以“阶”为标尺卡准各时期笔石页岩段厚度,明确各期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页岩分布规律。黑色页岩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格局3种因素。页岩厚度明显受控于隆-坳相间格局,沉积模式为“两隆夹一凹”型:页岩气富集区被“两隆”所夹持,位于“一凹”之中。靠近隆起区,笔石带发生不同程度缺失,不利于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业应尽量避开远离笔石页岩发育先天不足的隆起区。  相似文献   
39.
对于渝东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渝东北地区则由于前期资料较少,目前的研究程度仍较低。为此,综合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光面及有机碳含量分析测试结果,系统研究了渝东北巫溪2井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形成环境及页岩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①巫溪2井龙马溪组以井深1 545 m为界,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TOC<2%,下段TOC介于2%~6%,并且下段的1 610~1 630 m深度段石英含量及TOC均高;②黑色泥岩纹层结构发育,亮暗纹层互层,富含放射虫,海绵骨针较少;③泥岩中发育大量黄铁矿,顺层分布,多为它形—半自形的立方体,显微草莓状黄铁矿非常发育;④黑色页岩水平纹理发育,反映了静水、缺氧的沉积环境,并且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介于3.7~6.3 μm,粒径大于10 μm的颗粒非常少,反映了硫化还原环境,远源火山喷发提供了SiO2的来源,造成有利于硅质生物大量繁殖的条件,从而造成1 610~1 630 m深度段放射虫大规模发育,泥岩中石英含量及TOC均高。结论认为:巫溪2井深度1 545 m以深均具有页岩气生气条件,并且储集和连通条件也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40.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我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系,然而对于该层系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和沉积模式的认识仍存在着争议。为此,基于对四川盆地石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35件野外样品有机碳含量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的分析数据,讨论了不同沉积时期该地区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各个层段含气页岩的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石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具有高TOC(平均值达6.0%)和高古生产力(生源钡含量平均为1 209 μg/g)的特征且主要形成于贫氧—缺氧沉积环境;②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滞留缺氧的沉积环境所控制,而在具体地区的不同沉积时期,古生产力同样可以作为有机质的富集重要控制因素;③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划分为5个沉积阶段,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相关区域构造活动共同控制着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从而影响着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