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 印度洋中央海盆板内构造变形区占着巨大的面积,西以查戈斯-马尔代夫海岭为界,北至科摩林隆起,东可达巽他岛弧,而往南至少延伸到10°S(图1)。一系列因素决定了该区的特点,首先是现代的构造活动,它表现为扩展到板块内部的巨大空间的强烈浅源地震,总的来说超过其它地区已知板内地震密度的好几倍。 相似文献
42.
从7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等国对南极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南极海的陆架上和大陆冰盖之下圈出了许多巨大的(达1百万千米~2或更大)沉积盆地,他们处于不同的构造位置并相当厚(2—10千米或更大)的未错动的盖层。在许多情况下还获得了有关盖层内部构造的资料。 相似文献
43.
研究区概况本文探讨了软流圈表现得最为完善的太平洋活动边缘深部构造和表层构造相互关系的地质问题。确立了弗.弗.别洛乌索夫在大陆范围内建立的内生作用的活动性和软流圈之间的相关性。在新生代构造形成阶段,软流圈的活 相似文献
44.
现代大陆边缘 ,更广义地来说是由大陆向海洋的过渡区 ,不仅成为液态和气态碳氢化合物勘探与普查区 ,并且还是其开采的最重要地区。当前不仅在陆架上并且还在陆坡上都可以看到钻井平台。深度超过 150 0~ 2 0 0 0m ,也就是陆坡中、下部 ,其次是坡脚成为石油工作者感兴趣的目标的时间已不远了。这就是那些其中沉积盖层厚度最大 (达 10~ 15km或更大 )的洋区。但由于深海钻探的可能性有限而难于对其形成岩石 -地层组合剖面的深部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 ,只有研究古代大陆边缘的结构才能在陆坡和坡脚地区开发地下矿藏时 ,给出现地地质学家面前的… 相似文献
45.
岩石圈中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假说的被接受导致对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再认识。以水平运动为主导作用的思想代替了以前曾用之探讨地球和地壳演化以及有用矿产矿床形成的垂直运动概念,这导致地质学中特殊的修正。 在本世纪60年代,证实了岩石圈板块的存在及其在地幔对流的作用下沿地球表面有规律的运动。然后建立了地球的全球性演化假说,这使我们可以认为在地质学领形成了新的地球动力学世界观。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还探讨了油气地质问题。按照“盆地”世界观,埋藏在沉积层中的有机物随着母岩层下降至地球内部,经受了长期的演化改造。除这… 相似文献
46.
在大陆 (岛屿 )陆架的沉积盖层中可追踪到大量表现明显的延伸反射 ,可以划分出延长距离达数百千米的标准反射层。剖面中更为密集的是微弱不连续的反射。视觉确定的反射出现和消失的特点对于揭露构造运动和沉积过程的成因所提供的是非常宝贵的信息。当剖面在横向上岩石、构造和物理性质不一样时 ,由于声波强度的落差导致反射动力学的变化 ,甚至反射完全停止延续。但是这个最广泛分布的反射延续停止的形式 ,不能被用来分析地层和构造状况。解释导致反射动力学变化的具体因素通常是很难实现的。根据区域性和局部隆起西翼之上岩层的升起(古升起 … 相似文献
47.
科学考察船“卡利斯托”号在鄂霍茨克海(1981年)第15航次的地质一地球物理考察任务之一是对地震声波基底的露头进行地质研究。采用挖掘方法研究了南鄂霍茨克洼地、德留金海盆、科学院海隆和海洋研究所海隆、卡什瓦洛夫浅滩,伊奥纳浅滩、列别奇浅滩和鄂霍茨克海隆的东南部(图1)。挖掘工作的具体地段由地震和回声测探剖面法来确定,测站的定位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来实现。 相似文献
48.
<正> 当前通常在大洋和大陆之间划分出两种类型的过渡带:被动的大西洋型和活动的太平洋型。但这样的划分过于简单了。(1989)在太平洋与北美洲之间划分出与上述两种类型本质上不同的哥伦比亚型过渡带。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区段范围内的太平洋过渡带的独特性也不低,它以特別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大地构造而有別。 相似文献
49.
<正> 对海洋磷钙土的分布、组成、及其产状的沉积相背景等资料,以及分散状磷的海洋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海洋陆架上的晚第四纪磷钙土层是由于若干海洋、生物和地质因素的巧妙结合而形成的。磷钙土层不是一个单一过程的产物,而是由若干个按某种顺序互相连续的阶段,提供了由磷的克拉克值价段,转变到矿石富集阶段所形成的(Baturin,1971,Baturin和Bezrukov,1971,197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