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6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7篇
矿业工程   4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首先优化出了超声辅助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然后将超声辅助提取和其他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时间51min和超声功率190W,此时葡萄籽油的最佳得率为30.92%;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超声辅助提取时间短,得率高。  相似文献   
102.
电力系统的日负荷特性导致配电电缆处于持续的冷热负荷循环状态。现场经验表明,在电力系统负荷突变或环境温度变化剧烈过程中,电缆附件绝缘故障频繁发生,而对于这种运行条件下的电缆附件界面绝缘特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该文对电缆附件界面预制传感器,探究冷热循环单周期内的界面压力变化情况。首先,对预置半导电突起缺陷的电缆附件进行50个周期的冷热循环预老化实验。随后,将一个冷热循环周期内附件面压及温度变化情况与一个周期内的局部放电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冷热循环周期内电缆附件的局部放电将经历4个阶段,在温度上升与下降阶段都将出现短暂的局部放电活跃现象,而在温度恒定、界面状态稳定时,局部放电反而相对受到抑制。经分析,认为该现象是由于冷热负荷循环过程中界面温度与界面压力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最后,从硅橡胶主绝缘的材料特性与界面空腔放电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一个冷热循环周期内附件界面局部放电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三维CT、驱替实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以伊拉克X油田M组为例,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成因、及其对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基质微孔、体腔孔、铸模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等多种不同尺度的孔隙,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0.01~100μm,微孔喉、细孔喉、中孔喉和粗孔喉等多重孔喉体系共存,呈多模态特征,造成储层孔渗相关性差。碳酸盐岩孔喉结构依赖于沉积环境和差异成岩作用,高能沉积和中能沉积为“中强溶蚀、中弱胶结、中弱压实作用”的成岩特征,低能沉积为“弱溶蚀、中强胶结、强压实、中强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岩特征,形成了Ⅰ型—Ⅵ型的孔喉结构。孔喉结构差异导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宏观上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Ⅰ型和Ⅱ型孔喉结构储层是平面和纵向产能的主要贡献者;微观上驱油效率不高,主要采出的是大孔喉内的原油。在开发过程中,应基于储层孔喉结构类型优化开发方式和生产压差,释放中—低渗储层潜力,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采用低矿化度温和注水,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动用中、小孔喉内的原油,改善水驱油...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一种将热轧、热扩、冷拔有机结合的大直径双相不锈钢无缝管制造工艺。通过锻造开坯工艺有效地提高了管材的低温冲击韧性;在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控制加热制度和冷却速率,避免了σ等有害相的析出和表面裂纹的产生。检验了大直径薄壁S32205无缝钢管的金相组织、常温机械性能和瞬时高温拉伸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结果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制冷剂R134a在角度分别为30°、60°和90°的菱形离散肋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微小通道内菱形离散肋分布区域长300 mm、宽20 mm,进口处饱和压力为(700±5)kPa,其他工况范围为:干度0~1,质量流率200~500 kg/(m2·s),热通量10~30 k W/m2。实验结果表明:离散肋中的流动沸腾换热受到核态沸腾和对流沸腾的共同作用,传热系数随质量流率和热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干度的升高,热通量的作用减弱并趋于消失。此外,离散肋结构对流动沸腾换热有显著影响,相同工况下,90°菱形离散肋的传热系数高于30°和60°,且在高干度更显著。最后,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个适用于预测不同结构离散肋微小通道中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