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MS@Fe3O4磁性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Zeta电位分析仪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了纳米颗粒的形态以及性质。磁性纳米颗粒类似于球状,平均直径为(35±10)nm。结果表明,在较高的pH范围内粒子有较高的负电顺磁性。30 d后考察了CMS@Fe3O4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CMS@Fe3O4磁性纳米颗粒在pH值为11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原油日益变重,渣油加氢技术在炼油工业中得以迅速发展。分析渣油中金属存在形式及其结构特点,论述金属在催化剂上的沉积形式及其分布,讨论渣油性质、工艺条件以及催化剂性质对金属沉积的影响。通过讨论与分析,指出金属沉积物是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但对金属在催化剂上的沉积机理以及沉积物形式存在争议。胶质与沥青质中金属含量较高,在加氢脱金属过程中,渣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以及结构变化对于催化剂上金属沉积的影响有待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金属沉积规律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H2(H2S)在脱金属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介绍硅烷交联聚乙烯(PE)管材料的性能及耐环境应力开裂(ESCR)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法。讨论PE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子链结构以及PE组合物成分的合理选配、交联后对(ESCR)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具有相同活性金属质量分数的铁基和非铁基沸腾床渣油加氢脱硫催化剂.通过BET、XRD、Raman、H2-TPR、CO吸附原位红外和吡啶红外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采用模型化合物和减压渣油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和加氢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反应按照直接脱硫反应路径进行,铁基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渣油加氢脱硫、加氢脱残炭和加氢脱金属活性.这是由于铁的加入,增加了催化剂的红外酸量和MoS2活性物种数量,提高了活性金属的利用率,在活性金属质量分数相当的情况下,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8.
9.
在一个具有四流道的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对空气-水体系,用电导脉冲示踪技术以饱和氯化钾溶液为示踪剂,对器内轴向分散及混合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用波登斯坦准数(BO)表征轴向分散特性,混合时间(tm)表征混合特性。实验中,固定一个上升区(3区)的表观气速(0.0037~0.0246m·s-1),改变另一个上升区(1区)的表观气速(0.0081~0.0313m·s-1)。结果表明,两个上升区的表观气速共同影响循环液速,进而影响器内的轴向分散及混合特性。固定3区表观气速,波登斯坦准数(BO)和混合时间(tm)均随1区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并随固定气速的增大而减小。BO值在60~130之间变化,说明器内返混程度相当小。tm值在80~110s之间变化,即需6~8次循环器内物料可充分混合。由此可见,该多室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的液体流动接近于平推流。 相似文献
10.
对S—RHT工业装置使用后的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进行剖析。采集了S—RHT反应器不同位置运转后的催化剂样品:利用XRD、ASAP2400物理吸附仪和红外光谱法,对催化剂的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后的渣油加氢催化剂沉积大量重金属硫化物,再生后,催化剂上生成了大量的V2O3,使Al2O3“骨架”破坏,并“熔”于载体微孔内,使催化剂比表面和机械强度大幅度降低;活性金属聚集严重(生成大量的β—NiMoO4),红外总酸大量损失。因此,长期运转后的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已经不具有再生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