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9篇
石油天然气   3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本文采用脉冲反应技术结合原位红外测试方法,观测了低碳醇合成中表面中间物的动态过程,对微观反应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首次运用原位红外技术对表面中间物浓度进行定量估算,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用该方法测定了低碳醇合成反应中表面物的动态动力学过程,计算出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从而确定出基元反应速率控制步骤是CO插入表面亚甲氧基及其后续的加氢步骤。实验中采用了透射原位红外和发射原位红外技术,在不同的FT-IR仪上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运用原位发射红外还初步证实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具有Cu~(δ+)电价结构,探索出一条能通过分析表面物和催化剂相互作用而判断催化剂活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3.
对几种铑膦络合物催化混合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作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一定反应条件下 ,[Rh( CH3COO) 2 ]2 、Rh( CO) PPh3( acac)和 Rh6 ( CO) 16 均是有效的催化剂前体。配体、铑的浓度及溶剂对催化体系性能影响的实验证明 ,外加 OPPh3、选用适量 Rh浓度及加入二乙二醇二甲醚或四乙二醇二甲醚等溶剂对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生成 C9醛是有利的。实验表明 ,对于 [Rh( CH3COO) 2 ]2 - OPPh3催化体系在 1 40℃及 1 0 .5MPa反应条件下 ,混合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生成 C9醛的收率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24.
烃类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烃类 ,尤其是低碳烃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的研究现状及反应机理。指出现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5.
一种新型制氢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一种新型制氢技术。它利用NaBH4 的催化水解反应 ,可在常温下生产高纯度氢气 ,适合用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或过渡性内燃机的燃料源  相似文献   
26.
采用釜式反应器研究了钌络合物催化剂对于顺酐及其衍生物(马来酸、琥珀酸以及琥珀酸酐)加氢生成γ-丁内酯的催化性能以及添加剂的添加效果。结果表明,有机膦配位钌络合物催化剂具有良好的γ-丁内酯生成活性,添加酸性物质对顺酐及其衍生物加氢生成γ-丁内酯有促进效果。考察了溶剂以及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和反应时间对γ-丁内酯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ZrO2及15.3%Al2O3-0.5%K2O-ZrO2催化剂上一氧化碳加氢合成异丁烯的反应,考察了合成气中添加二氧化碳对异构合成反应中二氧化碳、烃类产物的生成量和烃类产物中i-C4烃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构合成反应的合成气原料中添加CO2能够抑制反应过程中CO2的生成,而二氧化碳的存在对烃类产物的选择性及收率影响不大.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反应尾气打循环而不用分离二氧化碳,从而提高合成气原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8.
铜-锌系共沉淀催化剂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Cu-Zn系合成醇类催化剂的共沉淀方式、温度、陈化时间及对其母体(氧化物形式)的超声作用、共沉淀复盐形式的物理性质等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XRD、IR及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共沉淀条件与催化剂复盐物及母体的物相、晶粒大小及其比表面密切相关。作者对催化剂复盐物、母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共沉淀条件进行了关联和讨论。  相似文献   
29.
<正> 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工系催化动力学和煤化工研究室自行设计研制成功的新型可调式加温高压原位红外池,已于1983年12月17日经有关专家审定通过了技术鉴定。该红外池具有耐温耐压性能好、池厚(光程长)可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性广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200℃下使用  相似文献   
30.
能源和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能源和交通运输都十分紧张,它已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动机燃料现已出现缺口,个别地区车用燃料短缺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车辆还将大幅度增加,燃油供需不平衡现象将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