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篇 |
综合类 | 6篇 |
化学工业 | 8篇 |
机械仪表 | 26篇 |
建筑科学 | 18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9篇 |
水利工程 | 18篇 |
石油天然气 | 35篇 |
武器工业 | 11篇 |
无线电 | 2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0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基于流态辨识的弧形闸门过流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闸流量的精确计算是实现调水工程闸门自动控制、调度运行系统仿真和工程适时、适量供水的重要前提。在闸后收缩断面为低弗劳德数(约Fr1.7)的淹没孔流条件下,现有弧形闸门过流计算的经验系数模型和量纲分析模型流量预测误差较大。基于已有试验数据分析,研究提出了闸孔淹没出流的高Fr区和低Fr区的流态辨识参数——综合能耗系数Er,定义为相对开度e/H和潜流比Xr之和,即Er=e/H+Xr,相应的流态辨识方法为:Er1为高Fr的部分淹没孔流,Er≥1为低Fr的完全淹没孔流。针对闸孔出流的不同流态,即自由孔流、部分淹没孔流和完全淹没孔流,分别建立相应的流量计算模型,采用最小二乘辨识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实例验证表明流态辨识模型整体的预测精度较高,80%预测流量的相对误差|EQ|±10%,且EQ近似呈正态分布。本文提出的流态辨识方法和计算模型为过闸流量的精确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3.
坡折带是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构型分析及层序模式建立的基础,虽然前人对不同类型坡折带做了大量研究,但基本集中于单一坡折带的分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存在双坡折带,即陆架区沉积坡折带和陆架边缘地貌坡折带同时存在,不同坡折带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从形成背景、发育演化、地形地貌及沉积体系等方面对两种坡折带进行比较,认为地貌坡折带的形成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控制形成四分体系域、三分体系域及二分体系域3种类型地层层序;而沉积坡折带的形成明显受古地貌、沉积供应过程及非均衡卸载控制,主要发育后2种类型层序。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研究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ERA改进算法和模态定阶方法。在奇异值分解基础上,根据选定阶次在动态系统中所占比重,提出一种模态定阶指标——奇异值百分比,将该指标应用在改进后的特征系统算法中。首先,利用脉冲响应信号构造初始Hankel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生成去噪后的信号矩阵;其次,根据Cadzow算法重构Hankel矩阵;最后,利用奇异值指标确定模态阶次。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改进后的特征系统实现算法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利用定阶指标能有效确定模态阶次、剔除虚假模态,对于阻尼识别精度更高。应用该方法对某三厢车排气系统进行了模态参数识别,通过与LMS系统识别结果比较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8.
69.
为了解决软件过程数据因活动信息及案例属性的缺失而无法应用传统过程挖掘方法的问题,以软件过程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双层次的软件过程挖掘方法.在活动层,提出加权结构连接向量模型对过程日志进行向量化,通过平均活动熵来确定过程日志模糊聚类的结果,将聚类结果作为活动信息支持后续挖掘工作的开展;在过程层,以启发式关系度量为基础,针对非完全循环进行研究,提出了过程层单触发序列循环划分的日志完备性条件,并进一步给出了循环归属的度量方法.基于大量真实软件过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了双层次的软件过程挖掘方法的可行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70.
火炮身管延寿难题长期制约着其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作战效能的持续发挥,延长身管使用寿命成为现代化及未来战场的迫切需求。通过概括影响火炮身管寿命的主要因素,从改进发射药、身管内膛表面处理、优化弹丸和膛线设计、炮钢材料改进、磁控等离子体抗烧蚀技术等方面阐述当前用于火炮身管延寿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国内在上述技术领域存在的短板。从明晰火炮身管内膛壁面的烧蚀磨损规律,遴选可行延寿方法并多措并举开展科研攻关以及探索并发展磁控等离子体抗烧蚀新技术等方面展望我国在火炮身管延寿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发展火炮身管常规延寿技术提供思路,并为探索新型延寿技术提供启发,进而可为延长身管使用寿命、提升火炮作战效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