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8篇 |
化学工业 | 10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44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目的开发设计获取茶叶生产链上各环节追溯数据的茶叶质量追溯系统的终端APP。方法通过对茶叶产业链分析,运用数据库技术建立包括种植基地、生产基地、检测机构和经销网络等茶叶生产链上的4个基础数据库,以及用于各基础数据库数据整合分析的中心数据库。同时结合EAN.UAA编码技术实现茶叶生产链上数据的统一编码与采集。结果通过茶农、茶企、检测机构和经销商4个不同登录终端的追溯APP,分别独立获取数据并存储到基础数据库。通过分析生产链上产销数据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实现了消费者获取的溯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论通过追溯APP的应用,可以提升追溯数据的客观性,改善了追溯效果。 相似文献
53.
宏基因组学在普洱茶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又叫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通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从而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研究环境样品中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它是在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开发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获得新基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近几年宏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研究。本研究就宏基因组学应用于普洱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展望宏基因组学应用于普洱茶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4.
探究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对茶叶代谢物组成和数量的影响,筛选发酵前后茶叶中的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以期揭示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接种紫色红曲霉进行茶叶液态发酵后茶叶代谢物的变化,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发酵前后样品中的显著差异性代谢物。从灭菌原料(R)和发酵样(M9)中共检测到991种代谢物,其中215种发酵后显著上调,主要包括黄嘌呤、山奈酚、氨基苯甲酸、槲皮素、D-甘露醇、顺-11-十八碳烯酸等;464种发酵后显著下调,主要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香豆素、O-磷酸胆碱、茶黄素、绿原酸、丁香醛、原花青素等。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后茶汁中代谢物组成和数量同灭菌原料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分析,可为紫色红曲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利用紫色红曲霉发酵进行新型普洱茶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55.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建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探讨了当前农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对促进农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对3种紫芽茶进行挥发性物质成分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总结紫娟茶及紫芽茶的香气特征,比较引种紫娟茶之间的品质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 相似文献
57.
58.
59.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各层间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真菌类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固态发酵中的类群特点和变化规律,以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普洱茶熟茶大规模生产中的各阶段不同层次共计22个样品的真菌多样性及群落变化。在整个固态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真菌10门(Phyla)、122属(Genera),在属水平上占据优势的真菌菌种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Blastobotrys属、根毛霉属(Rhizomucor)、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假丝酵母属(Candida)、青霉属(Penicillium)、Rasamsonia属。结果表明,原料中的真菌类群与实际固态发酵开始后的真菌类群占比存在较大差异,真菌类群呈现集中性,前期以Aspergillus占据绝对优势,后期则以酵母类的Blastobotrys属占据优势地位。不同层间优势菌属基本一致,但相对含量、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固态发酵上层最优势菌属演替速度高于中、下层。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5种不同干燥方式(全烘、炒烘结合、炒干、日光干燥、微波干燥)对云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优化干燥的关键工序, 探寻云南工夫红茶最适干燥方式。方法 以夏秋季佛香三号品种和清水三号品种优质鲜叶为原料, 经过相同的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后,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不同干燥温度及不同的干燥方式进行干燥, 制得实验样品。通过设置毛火100、110、120℃和足火90、100、110℃的干燥组合条件, 对比分析所制成品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 探寻云南工夫红茶最佳干燥温度组合。并基于此分析5种不同干燥方式对成品茶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云南工夫红茶最优干燥温度组合为毛火110℃, 足火90℃。全烘有利于工夫红茶各项感官指标的协调, 综合品质最好;日光干燥有利于花香、果香的形成, 且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均高, 有利于茶汤形成“红、亮, 有金圈”的品质特征;微波干燥有利于花香型香气物质的形成, 但汤色茶红素茶褐素含量较低, 不利于“红汤”的形成;炒干不利于红茶干茶色泽的形成, 也不利于滋味物质的形成, 整体滋味评价均呈现出稍涩;炒烘结合的干燥方式有利于产生焦糖香, 甜香。结论 5种干燥方式中, 全烘更有利于云南工夫红茶各项品质的形成, 其次是日光干燥和炒烘结合干燥, 其次是微波干燥, 最后是炒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