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工业   103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0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有效解决靖边气田产水气井金属腐蚀严重的问题,以合成的咪唑啉季铵盐(XSD)为主剂,与三乙醇胺(TEOA),硫脲(THU)进行复配,采用单因素法优选其含量范围后,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优化3种成分的含量,开发出高效复配缓蚀剂CY-1。将CY-1加入H2S+CO2溶液中对N80钢进行挂片腐蚀,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腐蚀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腐蚀产物成分,并分析了气井腐蚀的主要原因,采用动电位极化研究了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当复配缓蚀剂CY-1中XSD,TEOA,THU浓度分别为121.45,70.53,40.50 mg/L时,对N80钢在H2S+CO2溶液中的缓蚀率最高可达98.07%;溶解于水的H2S是导致产水气井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CY-1为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抑制型金属缓蚀剂。  相似文献   
52.
新型氟碳金属漆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缺乏氟碳树脂类涂料这一现实,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溶剂型氟碳树脂为基料,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新型氟碳金属漆。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工艺条件,即银粉分散体、定向混合液、氟碳树脂、流平剂的质量配比以16:40:35:0.4为佳。  相似文献   
5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催化剂Cu-BiVO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噻吩的正辛烷溶液为模拟轻质油品,以前驱液的pH、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通气量等工艺条件为考察对象,研究了Cu-BiVO4光催化氧化脱除模拟汽油中硫化合物的性能。结果表明,Cu的掺杂使BiVO4的可见光吸收带发生红移,吸收强度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前驱液的pH=7时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在空气通入量为300 mL/min,催化剂加入量为0.5 mg/L时,400 W金卤灯照射180 min,Cu-BiVO4光催化氧化脱硫效果较好,模拟汽油的脱硫率可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掺杂型可见光催化剂Ag-BiVO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降解含酚废水的工艺条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Ag-BiVO4,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手段表征;以含酚废水为降解目标,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的pH值、催化剂用量和空气流量等工艺条件对降解率的影响,研究了Ag-BiVO4催化剂光催化氧化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Ag的掺杂延伸了BiVO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吸收边带明显红移,能隙禁带宽窄于纯BiVO4,而Ag的掺杂没有改变BiVO4的晶相,在中性条件下制备的Ag-BiVO4催化剂晶型较完整,可见光催化活性最高。在空气通入量为200mL/min、Ag-BiVO4(pH=7)催化剂加入量为0.5mg/L时,400W金卤灯照射150min,对含酚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3%。  相似文献   
55.
以集总动力学为建模思想,将中温煤焦油裂化反应网络按原料油四组分和产品油馏分为划分标准,归并为6个虚拟集总组分,考察了氢分压、液体体积空速、床层温度对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中温煤焦油6集总加氢裂化动力学模型。在Visual C++平台上,采用四阶变步长的Runge-Kutta法求解微分方程,采用变尺度法(B-F-G-S)获得函数最优化求解,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小于3%,对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的产品分布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为煤焦油加氢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6.
二色补血草多糖铁(Ⅲ)配合物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色补血草多糖铁(Ⅲ)配合物(LPC)的最佳合成工艺及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LPC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并根据LPC的水解及还原性实验判断其在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LPC的最佳合成工艺为水浴温度73℃、多糖与柠檬酸三钠的质量配比5:1、反应液pH8,且理化性质稳定。结论:LPC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补铁剂。  相似文献   
57.
响应面法优化煤焦油电脱盐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优化了煤焦油电脱盐、脱水工艺。优化得到的工艺条件为:电脱温度110.97℃,电场强度983.06 V/cm,破乳剂注入量9.65μg/g,水注入量9.11%,脱金属剂注入量30μg/g,电脱总时间8 min。电脱后煤焦油中的金属含量为24~25μg/g,水份小于300μg/g,固体杂质小于400μg/g,符合加氢原料油的进料要求。  相似文献   
58.
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低温煤焦油中粗酚的组成与含量,利用Aspen Properties软件估算并评价非库组分的主要物性和多元交互作用参数,借助Aspen Plus软件模拟优化四塔联用减压精馏过程,并对上述最佳操作条件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粗酚共检出23种酚类化合物,占97.806%,低级酚含量较高,约为89.436%,高级酚种类多而含量低;非库组分的估算结果能满足后续模拟计算的准确度要求;精馏苯酚塔、邻甲基苯酚塔、对/间甲基苯酚塔、二甲基苯酚塔的最佳塔板数为90, 80, 70, 60,最佳进料口位置为55, 30, 39, 32,最佳回流比为15.52, 15.95, 15.87, 0.98;塔顶苯酚、邻甲基苯酚、对/间甲基苯酚和二甲基苯酚产品的平均纯度和收率均满足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59.
陇东地区油井井筒结蜡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不同于其他区块多在井筒中部结蜡的情况,LN区块在井筒深部泵口、尾管附近结蜡现象严重,大大制约了该区块油井的正常生产。文中以LN区块蜡样及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蜡样组分、结构、碳数分布、溶蜡点及原油黏温曲线、碳数分布等的测定探索造成该区块结蜡严重的原因;并利用数学模型对该区块井筒结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含水率、温度、流速等外因对油井井筒结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该区块在井筒深部泵口、尾管附近结蜡的主要原因为原油中高碳数组分占比大、所结蜡为直链烷烃且碳链较长、蜡样中机械杂质及沥青质含量高;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结蜡速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及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0.
综合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陕北榆林地区中低温煤焦油胶质重组分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煤焦油胶质组分H/C原子比较低为0.85,杂原子硫、氮、氧中,氧原子含量较高且主要以C—O结构形式存在.胶质组分芳香度fA偏高,烷基侧链较短,主要以乙基或丙基形式存在.胶质芳香片层结构中以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