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以低代超支化大分子和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氯为原料,合成了一端具有长链烷基、另一端具有两个受阻酚结构单元的新型超支化桥联受阻酚。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的超支化桥联受阻酚进行了结构表征,重点研究了超支化桥联受阻酚在两类聚乙烯中的加工稳定性和热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合成的两种超支化桥联受阻酚的化学结构与其设计的理论结构相一致,在两种聚乙烯中均有良好的加工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其性能优于具有类似结构的单酚抗氧剂1076;且随着端基烷基链的增长,在两种聚乙烯中的加工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超支化桥联受阻酚在高密度聚乙烯中的抗氧化性能略优于其在线形低密度聚乙烯中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36.
根据手性催化剂活性位点在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中位置的不同,综述了催化活性位点分别位于Dendrimer核心和外围以及聚合物固载化的手性Dendrimer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氢化、不对称氢转移、不对称Michael加成、硼烷对酮的不对称还原、不对称醇醛缩合反应、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等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树枝状结构及代数对手性催化剂的活性、对映选择性及循环利用的影响,并对开发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更高的可回收手性Dendrimer催化剂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7.
以直链十二胺为核的0.5代超支化大分子(R12-0.5G)和丁二胺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新型的1.0代超支化大分子(R12-1.0G)。然后以R12-1.0G、水杨醛和NiCl2·6H2O为原料,依次经过希夫碱反应和络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超支化水杨醛亚胺镍系催化剂。FTIR、1H NMR、UV和MS证实合成产物的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在合成的基础上,并对该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压力、Al/Ni比等条件对该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催化乙烯齐聚的性能,当以甲苯为溶剂,在甲基铝氧烷(MAO)活化下,随着反应压力和Al/Ni比增加,催化活性增加;而催化活性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在反应温度为25℃、反应压力为0.5MPa、Al/Ni比为1500时,该催化剂的活性可达5.03×105g/(molNi·h),聚合产物主要是C6以下的低碳烯烃,含量高达89%以上。相同条件下,其催化乙烯齐聚的活性低于与其具有类似结构的“扫帚型”镍系催化剂。 相似文献
38.
39.
以木糖醇和3,4-二甲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1,3-2,4-二(3,4-二甲基)苄叉木糖醇(DMDBX)。考察了溶剂种类、原料摩尔比、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及促进剂甲醇用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优选出较佳工艺条件为:采用环己烷-甲醇作为溶剂,原料3,4-二甲基苯甲醛与木糖醇的摩尔比为2.4∶1.0,催化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4.0%,促进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430%。在此工艺条件下,实验所得产品收率大于90%。采用合成的DMDBX对聚丙烯进行透明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其用量为聚丙烯质量的0.1%时,可使聚丙烯的雾度由改性前的36.3%下降至19.1%。 相似文献
40.
为探索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NBS)在矿化度高于5 g/L体系中的驱油性能,研究该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当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29 g/L、矿化度为32 g/L、NaOH质量分数为2.5%时,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9.60×10-4mN/m。当体系中总含水体积分数在40%~80%范围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利于形成W/O型乳状液,且表面活性剂浓度是影响模拟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的关键因素;随其浓度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破裂速率常数降低、半衰期和油相含水率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50 g/L,模拟乳状液稳定性最好。该表面活性剂与NaOH和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7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三元体系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油/水中加入该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界面膜厚度增大、界面能降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中加入NaCl和NaOH,油/水界面膜厚度和界面能均降低,乳状液的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