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4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上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外围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除了通常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认识之外,发现并提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岔道口是一种新型的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这一新认识,并从处于岔道口位置的油井开发响应和挖潜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机制来看,该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砂体厚度相对较大;②夹层较发育;③沉积结构及组合类型复杂;④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与水下分流主河道的主体部位直接连通。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是一种以前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剩余油富集新领域,在该处聚集的剩余油属于首次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剩余油类型的提出,对与河流三角洲储层相关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2.
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所以相位转换不一定都是90°转换,而且90°相位转换也不能真正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水平切片更接近于等时,但地层切片技术没有考虑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地层切片的纵向密度以及它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受到地震分辨率的制约,因此对地层切片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利用频率信息进行层序解释时,应将分频解释与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这是因为前者侧重于考虑不同频段反映地质信息的差别,而后者则对纵向上的频率变化所反映的地层旋回性给予更多的考虑。  相似文献   
43.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厚层砂体内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藏圈闭类型难以识别等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揭示了夹层和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夹层不但在油藏顶部对油气起封堵作用,而且在油藏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侧向封堵的作用,造成了上水下油的油水纵向分布状况和倾斜的油水界面;以成岩作用为主形成的横向物性遮挡带是油气侧向封堵的基础,这种物性遮挡带的存在提供了侧向遮挡条件,造成了物性遮挡带两侧油水关系的不同,控制了油气水的分布。图4参9  相似文献   
44.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5.
前人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断裂带—北三台地区的异常高压形成机制主要与泥岩压实作用和黏土矿物膨胀作用有关,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异常高压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构造活动和异常高压分布特征,认为持续不断的水平挤压作用造成北三台地区五梁山断层南斜坡区形成压力封存箱,沿断裂持续不断的高压流体供给和异常压力封存箱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6.
 综合岩性、电性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在逐级对比识别单河道砂体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划分3类流动单元,并以此为约束,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基于系统分析法定量判别井间连通性,并建立线性规划,确定模型网格的物性变化因子,重新归类所属流动单元。不同流动单元采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按照低含水、中含水、高含水期分阶段历史拟合。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高,可用于同类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47.
多趋势融合的概率体约束方法及其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井数少且以地震资料为主的海上油田,虽然已经投入较长时间的开发,但是由于井间和油藏边部等缺少井控部位的认识程度偏低,会严重影响后续开发方案的实施。已有的建模约束方法不能解决模拟过程中面临的边界内部参数控制不到位、单一趋势考虑不全面、多个趋势难以同时整合的问题,在海上油田应用效果较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准确反映砂体和储层参数在空间的分布,提出了多趋势融合的概率体约束方法。以南海珠江口盆地W油田地质模型建立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等资料,分别采用块克里金插值和基于位置的加权线性组合方法,整合多个类型和级次的趋势建立了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概率体,并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应用于沉积相和孔、渗参数的模拟过程。与常规建模约束方法相比,多趋势融合的概率体约束方法克服了边界约束建模的局限性和单一趋势约束建模的不足,达到了对多个趋势同时整合的目的,对落实相带边界和减小参数在井间分布的不确定性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随着塔河油田主体区潜山风化壳岩溶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斜坡区的内幕岩溶储集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断裂对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类型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断控岩溶储集层分布规律,探讨了断控岩溶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断裂和岩溶储集层发育规模、期次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多期次继承发育的Ⅱ级和Ⅲ-1级断裂对岩溶储集层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岩溶储集层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储集层分布在距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0~50和100 m~150 m范围内。深部岩溶储集层形成作用主要有大气淡水溶蚀作用、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热液溶蚀作用和混合溶蚀作用4种类型,海西早期是断控岩溶储集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49.
裂缝性油气藏渗流系统模型与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研究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的意义.针对裂缝油气藏中的渗流问题,总结和评价以往研究者提出的不同裂缝渗流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着重介绍了裂缝性油气藏多重介质物理模型,包括等效孔隙介质、离散裂缝网络、双重介质、双重裂缝、三重介质和分形模型的特点、数学描述方法及应用,比较了各种模型的优劣及局限性.分析了裂缝性油气藏渗流力学存在的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指出今后研究趋势,对裂缝性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渗流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0.
利用钻测井、岩心、岩石薄片、电镜扫描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展开了对松辽盆地南部(松南)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对储层质量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主要由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主干分流河道砂岩和岔道口砂岩的储层质量最好,湖侵体系域水下分流河道次之。层序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作用控制不同体系域沉积微相的纵横向展布及砂体发育规模差异。垂向上,低位体系域上部砂岩的发育规模大、连通性好,为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层段;平面上,主干分流河道砂岩和岔道口砂岩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成岩压实作用是导致葡萄花油层砂岩低渗透化的直接因素,层序格架控制低位体系域砂岩和湖侵体系域砂岩早期成岩环境的差异,导致湖侵体系域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相对更强。溶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储层物性好坏、油源断裂展布及距油源断裂距离。研究区葡萄花油层的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层序格架、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活动4者的耦合作用,即临近油源断裂或被多条油源断裂夹持的低位体系域中上部主干分流河道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