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2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88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7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实验室小试和单管试验的基础上,华东理工大学与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建成了1 500 t/a丙烯直接环氧化制环氧丙烷装置。工业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工业试验装置连续平稳运行超过4 000 h,期间环氧化反应的双氧水转化率达到90%~96%,环氧丙烷选择性达到90%~92%,产能达到了1 500 t/a的设计要求;经过精馏纯化,产品的各项性质指标均达到了优级品的要求,实现了环氧丙烷的清洁生产。工业试验结果将为万吨级的丙烯直接环氧化制环氧丙烷装置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2.
对FCC汽油萃取精馏耦合重组分加氢脱硫进行了研究。首先在连续萃取精馏小试装置上,以N-甲酰基吗啉为萃取剂考察萃取精馏脱硫效果。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塔顶低硫精制油收率达64.2%(v),硫含量26 mg L 1,总脱硫率达86.3%;塔底富硫重组分硫含量为366 mg L 1,收率为35.8%。随后在小型固定床上采用FGH-31催化剂对富硫重组分进行加氢脱硫,在优化操作条件下重组分加氢后硫含量降为9.5 mg L 1,脱硫率达97.4%。萃取精馏的低硫精制油和经过加氢脱硫后的重组分均可作为优良的欧IV汽油调和组分。  相似文献   
53.
N,N-二甲基甲酰胺对催化汽油的萃取脱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的负荷,基于油品分子管理理念,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萃取脱硫剂,去离子水为稀释剂,采用三级逆流萃取间歇模拟实验,考察了剂油比[V(DMF)/V(汽油)]、温度、稀释剂因素对2种FCC汽油脱硫效果的影响。确定的适宜萃取条件为:温度35~40℃,剂油比2.5~3.0,V(H2O)/V(DMF)为0.08。结果表明:在优化萃取条件下,2种FCC汽油经DMF处理后,含硫质量分数由360×10-6降至43×10-6,脱硫率为88%,精制汽油收率约为50%;精制汽油硫含量满足欧Ⅳ标准要求,且其他性质及经济性均得以提高;DMF能有效地脱除FCC汽油中的硫醇类、硫醚类硫化物,对噻吩类硫化物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4.
SL的合成及降粘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辽河冷东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23.65%,3.05%),含蜡量低(1.02%),粘度高(50℃时49Pa·s),为了改善其流动性,研制了长链醇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实验考察了降粘性能。在性能考察中使用的共聚物样品有:一种具有双峰的宽分子量分布共聚物SL;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共聚物SL 5;SL的3个分级产物,按分子量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SL(Ⅰ),SL(Ⅱ)和SL(Ⅲ)。确定实验条件时考虑到该特稠油中胶质的溶解温区为33~55℃,原油热处理、加剂在80℃下进行,降粘效果评价在50℃左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2000mg/LSL的冷东1号油(SL溶解于甲苯中,甲苯量为原油的1%),50℃时粘度9.5Pa·s,降粘率39.9%,55℃时粘度6.1Pa·s,降粘率37.8%;加入SL,SL(Ⅰ),SL(Ⅱ),SL(Ⅲ)的冷东2号油,50℃时粘度分别为19.0,18.3,19.0,15.6Pa·s,降粘率分别为23.4%,26.2%,23.4%,37.1%,60℃时分别为6.8,6.1,5.4,5.1Pa·s和15.8%,24.5%,33.3%,36.9%;对冷东1号油,30~60℃时的降粘率按大小排列顺序为SL 5>SL(Ⅲ)>EVA。作出的结论是:对于辽河高胶质特稠油的降粘,分子量分布适当的优选共聚物SL可在50℃使用,配合一些热处理措施后可在管道输油中获得实际应用(要求粘度≤1.5Pa·s)。图3表7参10。  相似文献   
55.
大庆—黄岛减压渣油在烃类溶剂中溶解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连续式渣油溶解度测定装置上研究了大庆-黄岛减压渣油(DHVR)与混合C4溶剂的溶剂平衡规律,结果表明,DHVR与混合C4溶剂的溶剂平衡模型遵循Flory-Huggins方程,由此计算得到了DHVR在132~142℃的混合C4溶剂中的溶解参数,外推求得25℃下的溶解度参数为24.3MPa1/2与文献值一致,温度和溶剂组成影响渣油的溶解度,温度升高,溶解度有所降低,提高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有利于提高渣  相似文献   
56.
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研究所在实验室进行了用极性溶剂E和正庚烷混合对胜利减渣油脱沥青的研究.结果表明: 1.极性溶剂E具有高速率脱沥青的特点.用溶剂E和正庚烷混合溶剂,在常压下间歇操作,溶  相似文献   
57.
凝析油中正构烷烃的分离及优化利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优化利用凝析油资源,对不同族烃类分子实现物尽其用,采用5A分子筛吸附剂吸附分离凝析油中的非正构烃和正构烷烃。在固定床吸附分离装置上测定了凝析油中总正构烷烃和各正构烷烃的吸附穿透曲线,并对吸余油和脱附油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吸余油和脱附油的收率约为对半分,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比凝析油提高12.9个百分点。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比凝析油提高约27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脱附油作为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与凝析油相比,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乙烯收率可提高6.5个百分点。通过吸附分离的分子水平管理,可显著提高凝析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8.
沥青改性的研究(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9.
以环境友好型萃取剂HAS-1萃取提浓不溶性硫黄,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剂固比为自变量,萃取率为响应值,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HAS-1萃取不溶性硫黄工艺。结果表明,影响不溶性硫黄萃取率的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萃取温度、剂固比、萃取时间。优化后的萃取提浓工艺条件为:温度80.0℃,剂固比6.0 g/g、时间28.0 min。在此条件下,不溶性硫黄萃取率达99.21%,含量98.83%,实现了高品位不溶性硫磺提浓过程的清洁化生产。  相似文献   
60.
李凯  赵基钢  沈本贤  凌昊 《化工学报》2017,68(8):3089-3099
对比考察了N2和H2载气下NiO/ZnO-Al2O3-SiO2吸附剂对模拟汽油的吸附脱硫效果。与H2气氛下的脱硫效果相比,N2载气下吸附剂也具有明显脱硫效果,吸附剂表面积炭导致其脱硫效率降低,从而推断出NiO可以直接进行反应吸附脱硫反应。对不同载气和还原条件下反应前后吸附剂进行XRD、H2-TPR、TOPT和XPS等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吸附条件下,吸附剂载体表面NiO难以被还原成单质Ni,说明H2气氛下反应吸附过程中吸附剂中的NiO与单质Ni可能共同参与反应,反应后吸附剂上NiSx存量极少。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NiO为活性中心的反应吸附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