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化学工业 | 31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矿业工程 | 8篇 |
轻工业 | 22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6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HY分子筛为催化剂,考察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的烷基化反应性能,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433 K,反应时间1 h时烷基化硫转移率(低于393 K的馏分)达到90%以上,反应温度在403~433 K,FCC汽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烷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符合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其活化能为44.70 kJ/mol,指前因子为6.47×105h-1。 相似文献
62.
63.
降凝剂对高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降凝剂对高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进行了降凝剂的筛选、不加剂和加剂高蜡原油粘温曲线的测定,考察了重复加热和高速剪切对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影响及降凝剂的静态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0℃温度下,原油中加入100μg/g(EVA AA)降凝剂,原油凝点从35℃降至23℃,并使原油反常点降低,原油的牛顿流体温度范围变宽,非牛顿流体温度下的粘度减小;当重复加热温度低于70℃时,降凝剂的改性效果显著恶化,重复加热温度越低,影响越大;在原油析蜡高峰区,高速剪切将使降凝剂改性效果变差;静态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降凝剂静态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4.
FCC汽油轻芳烃组分氧化萃取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含钛中孔分子筛Ti-MCM-41,并以此分子筛为反应催化剂,用催化氧化法对催化裂化汽油轻芳烃组分进行脱硫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剂油体积比、双氧水体积分数对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硫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双氧水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剂油体积比;以Ti-MCM-41分子筛为催化剂,在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70 ℃、剂油体积比为1:1、双氧水体积分数为3%的工艺条件下可使催化裂化汽油轻芳烃组分的硫含量从1 056.0μg/g降低到264.2μg/g。 相似文献
65.
采用浸渍法合成了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通过与FCC汽油烷基化硫转移反应发现在制备过程中,磷钨酸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较大,在磷钨酸的负载量(w)为60%、焙烧温度200 ℃ 、焙烧时间4 h条件下制备的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烷基化活性最好,可将FCC汽油中小于100℃ 馏分的硫含量从原来的82.38 mg/L降到9.76 mg/L,100~120℃ 馏分的硫含量可从原来的183.27 mg/L降到65.03 mg/L,而大于 120℃ 馏分的硫含量从257.31 mg/L增加到436.39 mg/L,可见烷基化反应后汽油中的含硫物质转移到了高沸点组分中,经过气相色谱仪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6.
67.
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方法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接枝改性后的多壁碳纳米管通过原位聚合法与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合成SMPU/MWNT-PMMA复合材料。采用FTIR、SEM、TGA、DMA等方法表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并测试其形状记忆性能。结果表明,随着MWNT-PMMA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改善,最大拉伸强度达到81.30MPa,玻璃化转变温度(Tg)增大,热稳定性增强,且复合材料具有电热双敏性,循环四次后形状固定率和形状恢复率均在95%以上,具有较好的形状记忆性能。 相似文献
68.
以壳聚糖为膜基材,制备壳聚糖基多孔膜,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以丙烯酸(AA)和4-乙烯基吡啶(4-VP)为接枝共聚单体,对壳聚糖多孔膜进行接枝,制备了p H-响应型壳聚糖多孔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对接枝膜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2种接枝单体的摩尔比及反应压力对壳聚糖膜接枝率的影响,以及接枝膜对蛋白质的吸附。红外结果表明聚丙烯酸与聚4-乙烯基吡啶均接枝到壳聚糖膜上。当AA/4-VP单体摩尔比由3∶1增加至6∶1时,接枝率由7.12%逐渐增大至13.36%,此后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反应压力的提高,壳聚糖膜接枝率先增长后降低,当反应压力在19 MPa时,得到较高的接枝率(13.36%)。当溶液p H=2~10时,壳聚糖接枝膜的水通量随着p H值的增大而降低。蛋白质吸附实验显示,在p H为4.8时接枝膜获得最大比表面积吸附量5.76 mg/cm2。 相似文献
69.
70.
聚丙烯酸类超强吸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丙烯酸烯丙酯作为交联剂、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聚丙烯酸类超强吸水剂。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当ρ(丙烯酸烯丙酯)=0 594g/L,ρ(KPS)=0 178g/L,单体中和度x(丙烯酸钠)=90%,c(丙烯酸钠)=4 17mol/L,聚合温度为60℃时,制得的聚合物每克吸去离子水最高达到1360mL,吸盐水(生理盐水)162mL。所得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水可逆性,30min的吸水量可以达到饱和吸水量的90%。制得聚合物的热重分析表明,未吸水的该聚合物在350℃开始分解。聚合物吸水前后XRD测试结果显示:吸水前聚合物结构基本无规整性,吸水后膨胀使主链展开,结构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