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常规二项式方程在计算凝析气藏产能时,未考虑储层压敏效应、测试过程中工作液及凝析油的污染等因素,导致计算结果偏乐观,特别是对异常高压带裂缝的低渗透凝析气藏,常规二项式计算的结果偏差将更大。因此,本文基于渤海B气藏(高含凝析油)的测试结果,考虑储层压敏效应、测试过程中工作液和凝析油等液相的影响,推导出了改进的二项式方程,建立了渤海异常高压凝析气藏产能评价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B气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气井产能评价模型计算精度高,适用性好。  相似文献   
22.
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透率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应力敏感导致渗透率的变化均不能忽略,且裂缝性储层具有裂缝和基质双重介质,本文考虑二次梯度项和介质变形对渗流方程的影响,推导并建立了低渗透双重变形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差分方法进行求解,以渤海B油田裂缝性油藏为例,进行试井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模型的非线性化问题,可采用无因次化和拉普拉斯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再求解。且采用模型绘制的压力动态曲线特征符合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对同类油田试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油藏水体大小表征了天然能量大小,是确定油藏开发方式和开发对策的关键。合理利用天然能量开发对于油田最终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大27-2油田馆陶Ⅲ油组目前依靠天然能量开发,生产半年时间采出程度已达2.6%,采油速度6.5%,属于典型的高速开发油藏。该油藏地饱压差小,仅为1.5 MPa,如继续以高的采油速度开发,地层能量如果补充不足,势必面临油层脱气、开发效果恶化的严峻形式。为能合理高效的开发好,确保油田的持续稳产,制定合理开发方式,有必要对该油藏天然能量进行快速评价。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油田实际资料,优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水体大小,评价了天然能量,对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低气压环境对人体新陈代谢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对低气压环境中不同温度以及不同活动水平下的人体新陈代谢率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不同活动水平下人体新陈代谢率在本实验模拟的大气压力范围内(1~0.8atm)均随大气压力降低呈线性增加;在20~30℃温度范围内,新陈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高等活动水平下人体代谢率受大气压力影响更为显著;对新陈代谢率的影响程度:运动状态温度压力.  相似文献   
25.
油田储采比是衡量油田生产规模的关键指标,计算储采比对保证油田合理开发及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储采比原始定义出发,结合上产阶段、稳产阶段及递减阶段累产油计算公式,产量增长率(或递减率)定义式,推导出了油田3个不同开发阶段储采比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在确定上年储采比及当年的产量增长率(或递减率)时,就可以计算出上产阶段(或递减阶段)当年的储采比;稳产阶段第n年储采比是稳产第1年储采比与稳产年限n-1之差。  相似文献   
26.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是一种凝析气与油环共存的油藏,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运移及存储过程中,凝析气与油环处于水动力学平衡、热力学平衡及多组分相态平衡状态。利用相平衡理论及秦皇岛A油田丰富的地层流体测试资料,研究了油田的相平衡特征,并从流体测试资料及油田富含CO_2的特征入手,研究了油环特殊的相态特征,揭示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在油气界面饱和相平衡、在油水界面相不平衡未饱和的主要原因是其气顶含有大量临界状态的CO_2,使气组分在原油中的溶解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7.
针对开发后期流体运动规律及储集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馆陶油组砂质辫状河储集层为例,根据落淤层分布样式,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从横向、垂向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储层构型模式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得到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的横向控制作用随着落淤层的厚度、落淤层水平宽度、落淤层频率、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强。当落淤层厚度大于10m,且落淤层垂向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对流体的垂向控制作用较强,完全抑制了底水能量,不具备提液潜力;当馆陶油组落淤层厚度小于1m,垂向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落淤层在垂向上对油井生产无影响,无法抑制底水能量,容易形成底水锥进。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增产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8.
渤海X油田目的层为沙河街组生屑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开发难度大。通过研究油田地质油藏资料,结合古地貌研究成果以及渤海相似油田开发实践,提出油田整体开发面临沙河街组生屑云岩储层储量规模和储层连通性风险;潜山顶部低渗透层分布可能不稳定,沙河街储层开发可能沟通潜山水体,存在见水风险。在此基础上设计油田延长测试方案,通过延长测试实施,进一步落实油田开发风险,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奠定基础,对渤海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9.
低气压环境对人体新陈代谢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对低气压环境中不同温度以及不同活动水平下的人体新陈代谢率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不同活动水平下人体新陈代谢率在本实验模拟的大气压力范围内(1-0.8atm)均随大气压力降低呈线性增加;在20-30℃温度范围内,新陈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高等活动水平下人体代谢率受大气压力影响更为显著;对新陈代谢率的影响程度:运动状态〉温度〉压力.  相似文献   
30.
为探索稠油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新技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以渤海S稠油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倍数水驱技术研究和联合井网注水方法研究。其中,高倍数水驱实验结果表明,当驱替倍数达到300~400倍时,与驱替倍数30~50倍时相比,驱油效率提高约10%,为S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方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多因素调控注水方法,综合考虑了有效厚度、渗透率、注采井距、注采井数、方向地层系数等因素,能够满足S油田具有海上特色的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注水需求。将研究成果在S油田G区应用后,G区2016―2019年自然递减率由6.0%降低至4.4%,含水上升率由2.2%降低至1.8%,改善了G区的开发效果,表明该方法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