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7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黑液是碱法造纸产生的废液 ,但它却是一种出色的潜在碱、有机碱和缓冲碱的混合物。用它代替碱 (如 :NaOH ,Na2 CO3等 )进行复合驱油 ,既可以改善黑液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 ,又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从黑液体系的准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中可以看出 ,黑液体系驱油比水驱有更高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22.
水平井出砂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模拟水平井出砂的径向流试验模型和在该模型上进行的地层出砂试验的方法。通过试验结果定量分析和描述了水平井地层出砂与流体渗流速度的关系,为水平井完井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用于CO_2-原油体系的改进型黏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LBC(Lohrenz-Bray-Clark)、CS(Pedersen)及PR(Peng-Robinson)黏度预测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理论性以及计算简便性的问题,考虑温度、压力和组分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原油体系的新黏度预测模型。将模型中的无因次量由常量改进为与体系温度相关联的函数形式,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引入二元相互作用因子和CO2有效摩尔分数,修正了用于混合体系计算时的黏度混合法则。以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相和液相组分数据为基础,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模型改进前后计算黏度的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黏度预测模型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显著提高,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24.
低渗岩石孔渗及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相对渗透率是开发实验中基本的测量参数,但现有的开发实验方法主要都是针对中高渗油藏的,对低渗油藏岩心样品缺乏统一、规范的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低渗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总结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5.
油水乳化转相黏度预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高温、高压流体黏度测量装置,模拟地层条件,测试新疆塔河油田油水乳化液的黏度,测试结果表明其转相点在含水率为50%~60%.绘制相应的测试曲线,分析含水率与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关系,井用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拟合测试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符合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与常温、常压下不含气的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相类似。据此建立了黏度预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水率高于50%时,用高斯、劳伦兹函数预测的油水乳化液黏度误差较小,为原油在地层,井筒及箱油管道中的流动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7参10  相似文献   
26.
由于传质扩散吸附方程的解析解不易求得,故对溶液体系中岩心的吸附系数大多按常数处理,但就悬浮液体系而言,其吸附作用对岩心驱替过程的影响要远大于扩散作用,按常数处理吸附系数会导致结果失真,尝试建立了悬浮液体系浓度分布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悬浮液体系吸附系数的测量及其性质做尝试性研究。采用该方法只需对一定体积量流体的平均浓度做一次测量,通过拟合即可求出吸附系数,降低了常规方法的实验误差,计算模型考虑了吸附系数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和岩心吸附饱和的情况,可求出吸附系数的初始值,可以模拟出岩心各处不同时刻的浓度值。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图5参6  相似文献   
27.
电阻率法在平板模型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板模型油水驱替实验中,从同一块砂岩中切割下3 cm×3 cm×30 cm的长方体作为砂岩标定样品,30cm×30 cm×4 cm的平板作为砂岩平板模型测量样品,经NaCl溶液浓度校正和CT扫描图像计算的饱和度值标定,由测量样品的电阻测量值就可以间接计算出它的含水饱和度.由此得到的含水饱和度分布图像能反映出平面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这种测量方法既比声波法和微波法有更好的空间分辨能力,又比CT成像法或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更安全、低廉和易行.但该方法在高含水条件下还需提高精度,在含气时尚不能应用.  相似文献   
28.
二氧化碳-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二氧化碳-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CCMMP)是CO2 驱油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为了提高CCMMP的预测精度,利用实验测定的46个二氧化碳-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数据,选取油藏温度、原油中的挥发组分、中间组分、C5+、注入二氧化碳中所含的甲烷、乙烷 丁烷、氮气和硫化氢的含量8个因素,运用统计与回归理论建立了8参数的CCMMP预测模型。并将本模型和已经发表的9种方法预测的46个油样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利用该模型对吉林油田CO2 驱油试验区的5口井油样的CCMMP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对误差范围0.05%~3.39%,进一步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9.
高含水后CO2驱油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积舜  张可  陈兴隆 《石油学报》2010,31(5):797-800
针对高含水油藏水驱效率低,不流动区域无法波及等问题,利用微观可视模型,研究了CO2超越水的驱油机理、油膜运移特征以及CO2与原油间传质过程,并提出了CO2驱替不连通区域的驱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CO2驱油过程中,原油中的蜡不断在孔喉处沉积并堵塞孔喉,CO2可以超越孔道中水的阻碍进一步驱替残余油,通过柱面流和柱状流两种流动方式将其中的原油驱替出来,且由于CO2中分子聚集现象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溶解原油的能力,可从原油中萃取轻烃组分,对原油中重质组分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30.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CO2深度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近十余年,全球特别是中国CCUS技术和产业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多年来CCUS研究与实践经验,阐述了CCUS技术类型划分情况和中国CCUS发展部署,着重分析了全球重点地区驱油类CCUS(CCUS-EOR)技术发展历程和项目情况、不同CO2驱替类型与特点及中国特色CCUS-EOR配套技术,系统分析了CCUS-EOR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美CO2驱油技术发展条件,指出了中国CO2驱油技术发展决策的难点,最后从发展基础、主要任务、优先区域、项目运作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中国CCUS-EOR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为CCUS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