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六十年代初,射流技术问世后,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包括我国在内)盛行一时。工业上争相引用。当应用中遭受到一些失败或产生麻烦时,便又纷纷下马。这里不打算重述这段历史和造成这段历史的原因,只是想谈谈经过一番挫折以后,近年来国际射流技术的发展情况。 1980年是射流技术诞生的20周年。由射流技术的发明者Harry Diamond实验室发起,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组织  相似文献   
22.
心血管血流参数无损伤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介绍一种微机化的心血管血流参数无损伤自动实时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由脉搏波计算心输出量的独特技术,经过对正常健康人和心血管病人的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该系统有良好的性能和临床诊断效果。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航空医学和健康检查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曲线拼接技术,将流体管道模型参数公式按Bessel函数在高频段和低频段以两种不同的展开式连接起来,从而得到整个频率范围内连续变化的管道参数近似计算公式。该公式修正了外国学者Kirshnaiyer在1967年提出的近似计算公式所存在的低频时误差大和不合理等缺点,可直接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中。  相似文献   
24.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新型的医疗仪器如脉象仪、阻抗血流图仪、无损伤心血管参数检测仪等相继问世。要调试和检查这类仪器的性能指标,不能总是用真实人体的脉搏信号,这既费力又不科学。  相似文献   
25.
在Goldwyn和Watt提出的人体心血管系统双弹性腔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控制理论中的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最小二乘的麦夸脱(Marqurdt)方法,寻找模型参数,并对参数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提出一种以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为基础、无损伤的心血管血流参数微机检测系统介绍了系统构成及主要特点,桡动脉信息的采集、分离、分析、处理的方法。并以临床应用及动物试验实例,证实了该系统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7.
采用自行车功量计等作为受试者体力运动负荷,通过血流多数检测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给出了运动负荷下人体心血功能状态的分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本文探索了用电阻法测量焊接裂纹的可能性。试验证明,电阻法与声发射法相配合能够显示插销试验的启裂过程,并且是显示启裂点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也能动态地呈现铁研试验的启裂过程。  相似文献   
29.
本文采用了含碳偏上限(0.18%C)及偏下限(0.15%C)的四种15MnVN钢板的轧向及横向试件,经热模拟后测定并对比了粗晶区组织在室渴及-40℃下的冲击及断裂韧性;并辅以弯曲载荷下对启裂部位的动态观察及断口腐蚀对照等方法研究了不同t8/5下粗晶区组织参量的变化与韧性变化的关系,以及脆化的机理.结果表明:(1)15MnVN钢中含碳量对熔合线韧性有很大影响,含碳量从下限增至上限,韧性显著恶化.(2)含碳偏高时,熔合线韧性恶化的原因:一是上贝氏体中富碳的M-A相引发解理的脆化作用;二是伴随网状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晶界上析出富碳的M-A相所造成的晶界脆化.(3)含较低磷(0.15%C)时,粗晶区韧性有显著改善,因而适当降碳是改善15MnVN钢熔合线韧性的有效措施之一.(4)在含碳较高的15MnVN钢粗晶区中,由于碳所引起的脆化是主要矛盾方面,硫的有害作用相对居次要地位,因而仅降硫对改善韧性的作用不太显著,只有降碳的同时降硫才能有效地改善熔合线韧性。  相似文献   
30.
逐步Bayes判别分析在心血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成分加权分类的基础上,用逐步Bayes判别分析结合计算机建立了数学模型.对心血管功能进行定量的判别与预测.所得结果与生物医学专家的判断基本相符.用于心功能状态择选与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