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2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使用CuCl 四甲基乙二胺络合物催化β 萘酚氧化偶联,联萘酚产率可达80%以上。考察了金属盐种类、配体用量对联萘酚产率的影响。当采用手性配体L 尼古丁或(1S,2R) 盐酸麻黄碱时,联萘酚产率中等,光学收率较低。  相似文献   
22.
王庆华  林煌娇  翁文 《应用化工》2007,36(12):1185-1186
以β-萘酚和水合肼为原料经水热反应合成联萘胺,对粗产品的提纯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以二甲基亚砜/水/乙醇为溶剂(体积比15∶60∶40)的新的纯化方法,简化了联萘胺的提纯步骤,产率可达55%。  相似文献   
23.
翁文 《广州化工》1994,22(1):18-23
本文综述了硅氧烷的种类、特性以及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固相合成联萘酚中的双金属盐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FeCl3 CuCl2 进行联萘酚的固相合成 ,发现了这两种金属盐的协同效应 ,当 β 萘酚与FeCl3 ·6H2 O、CuCl2 ·2H2 O的摩尔比为 1∶0 5∶0 1时 ,5 0℃反应 2 5h ,产率可达 93 9% ,大大高于只采用一种金属盐的情况。  相似文献   
25.
手性醇诱导下联萘酚的固相不对称合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翁文  姚碧霞  陈武安  郑碧玉 《应用化工》2003,32(6):12-13,16
利用三种含羟基的手性化合物D 葡萄糖缩二丙酮、D 甘露醇缩二丙酮、胆固醇构筑不对称环境,三氯化铁作为氧化剂,固相不对称合成联萘酚,产率最高达91.5%,同时光学收率达14.6%。  相似文献   
26.
通过硅烷偶联剂将对映纯联萘酚键合到球形硅胶上制得手性固定相,元素分析表明,该固定相中C和H的含量分别为7.33%和0.88%,对应键合量为0.212 mmol/g。填装后考察其在7个联萘化合物手性拆分中的应用,自制手性柱对联萘酚和溴代联萘酚显示出较好的手性识别能力,分离因子分别为1.177和1.193,但该固定相的键合量和柱效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以β-环糊精、尿素、氯化亚铜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制备了铜掺杂碳量子点Cu-CDs。该碳点同时显示出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可催化H2O2氧化四甲基联苯胺产生显色反应,基于此模拟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比色检测H2O2,线性范围为0-30μmol/L,检出限可达42.7 nmol/L。Cu-CDs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8.11μg/mL。  相似文献   
28.
翁文 《机电技术》2012,(5):78-81
用简单的例子说明交流控制回路杂散电容现象,描述长控制电缆可能存在的控制异常问题,分析杂散电容电流路径,并从工程实践总结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9.
以手性化合物苯丙氨酸作为前驱体,于油酸中通过高温溶剂法一步合成了具有强疏水性的白色类多肽聚合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产物自组装成纳米棒结构。利用核磁共振、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表明,产物仍具有手性性质。该合成方法简单方便,提供了一种合成类多肽聚合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30.
提出了一种采用环状光束照射RG850动态补偿固态激光器热效应的新方法.研究中采用MATLAB和ANSYS理论分析了侧向泵浦的Nd:YAG晶体的热致波前畸变,以及热效应补偿片RG850的温场、折射率和波前分布;重点仿真研究了RG850在不同温度分布时对系统热效应的补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单模和多模两种情况下都能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