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34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共混胶高温堵剂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钠粘土与AM单体共混,在130℃下与引发剂和交联剂反应生成了共混胶.该共混胶体系中含钠土6%,单体AM 6%~7%,引发剂Y100~200 mg/L,交联剂J 1%~1.5%.钠土的加入,延缓了成胶时间,提高了热稳定性.该共混胶强度高,封堵能力强,高温堵水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2.
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合成抗盐性复合吸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6×2拟水平的均匀设计法合成了一种新的抗盐性吸水剂。通过指标与因素间的回归分析,得出单体配比和引发剂用量两个条件对该吸水剂吸盐率的影响显著。优化的合成条件是:单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质量配比为5.5~6.5,交联剂用量为0.04%~0.07%,引发剂用量为0.04%~0.06%,蒙脱土(MMT)含量为7%~8%;吸水剂在10%NaCl溶液中的吸盐率为70%~75%。  相似文献   
7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分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体区剩余缝洞水淹程度高、油水关系复杂、加密部署风险大的问题,结合油藏生产实际,提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分隔缝洞体的概念,形成了基于油藏地质背景的缝洞分隔性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总结出"三大类七亚类"的缝洞分隔模式:河道(管道)分隔型(支流河道分隔型、充填分隔型、U型管分隔型)、断裂分隔型(内幕断裂分隔型、交错断裂分隔型、平行断裂分隔型)和岩溶沟谷分隔型。以基于油藏地质背景的缝洞分隔性研究为基础的老区加密部署效果良好,投产新井产能明显提高,突破了井位部署大于500 m井距的限制,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可开发缝洞体潜力,降低了加密调整水淹风险。  相似文献   
74.
抗温耐油型强化泡沫驱油体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港官15-2的复杂油藏条件,在普通泡沫体系中添加疏水缔合聚合物,形成强化泡沫体系并对其进行相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泡沫体系老化180天后的起泡体积720mL、析液半衰期5.3min,其泡沫性能远高于普通泡沫体系。在压力20 MPa下,析液半衰期延长至49min,起泡体积是体系基液体积的5倍。在混油泡沫性能评价中,含油泡沫性能表现优良;同时,体系与油砂多次接触吸附后仍具有良好的泡沫性能,与不同含量的原油作用形成的乳状液,显示了其独特的乳化性能。在残余油饱和度分别为45%和72%的泡沫驱替实验中,强化泡沫体系的流度控制能力强且原油采收率增幅均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75.
为改善西达里亚油田水驱后开发效果,针对其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性好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SA与实验室自制的抗温耐盐型弹性微球Z10进行复配,采用表面活性剂微球复配体系调驱来提高驱油效率。模拟高温高盐的油藏条件,对新型表面活性剂微球复配体系进行调驱的压力和阻力变化特征研究,并分别开展了均质与非均质条件下的调驱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微球复配体系在岩心渗透率为200×10-3~1 000×10-3μm2的调驱特性最佳,注入性好且能形成有效封堵,注入压力规律性大幅波动,阻力系数高达7以上。表面活性剂微球复配体系与注入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前者增油降水效果明显,采收率大幅提高,总采收率较表面活性剂驱的高约14%,很好的发挥了微球"调"与表面活性剂"洗"的双重作用。此外,表面活性剂微球复配体系在非均质条件下能够改变流体和压力的分布,有效地开采低渗透率层,也具有良好的调驱提高采收率效果。  相似文献   
76.
针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XX油藏这一特殊的低幅度、薄层、高渗透底水油藏类型,自2001年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目前采出程度仅为14%,综合含水72%左右,进入中高含水开采阶段,研究剩余油分布势在必行。提出了利用近年穿层井实钻测井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在充分利用油藏近5年开发井实钻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底水油藏水驱油机理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对于300 m×300 m的开发井网,在距离油井100~170 m的范围内油层波及程度仅为20%左右,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油层顶部,且呈“船底型”分布。  相似文献   
77.
油田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治理油田污染土壤是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综述了油田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治理技术的现状及国外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78.
姜峰  蒲万芬  杜代军  任强  荆雪琪 《化工学报》2015,66(3):1215-1220
通过光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将双尾型丙烯酰胺类疏水单体(N-苯乙基-N-十四烷基甲基丙烯酰胺,PETMAM),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等水溶性单体进行共聚,制备出双尾型疏水缔合水溶性共聚物(DTHAP),来解决丙烯酰胺类聚合物耐温抗盐性以及稳定性差的难题。通过测定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作为评价其性能的主要手段,考察了丙烯酸加量、盐、表面活性剂(SDS)含量、疏水单体含量等因素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比较理想的反应条件。实验中发现:丙烯酸加量和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变化会影响聚合物的临界缔合行为;盐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提高聚合物的增黏效果;疏水单体含量较低时[0.35%~0.45%(mol)],聚合物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增黏效果。当聚合物浓度为1 g·L-1时,聚合物的黏度可以达到141.5 mPa·s,其临界缔合浓度(CAC)为0.75 g·L-1左右。聚合物在120 g·L-1的NaCl溶液和120 g·L-1 NaCl、0.4 g·L-1 CaCl2溶液中,80℃下老化90 d,黏度分别为47.6 mPa·s和45.9 mPa·s。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两种手段,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9.
针对目前南梁油田产建井抽油机选型不合理,负载率偏低,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开展了抽油机
悬点载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运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出影响抽油机最大悬点载荷的主要因素-泵深,并以此为计算
依据,采用统计法优化出一种定向井不同泵深范围悬点最大载荷计算的新方法,以此指导抽油机选型。现场应用
表明,相比于传统的仅采用一个计算系数的经验公式,优化后的悬点载荷计算准确率可提高4.5%,机型降低1.3
个级别,负载率上升12.8%,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0.
综述了稠油固体催化降粘催化剂开发所取得的进展和基本问题。稠油水热裂解反应中,最合适的催化剂是那些含有强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它们可以有效地破坏胶质和沥青质中的C—C、C—S、C—O和其他相关化学键,使得饱和烃和轻质芳香烃的浓度增加,从而达到稠油降粘的目的。天然沸石,杂多酸,改性氧化锆,Mo、W、Co和Ni的合金,Cu和Fe的纳米氧化物,纳米Fe颗粒,疏水性沸石,W和Mo的碳化物等物质作为催化剂用于水热裂解反应也被大量报道。同时论述了这些固体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说明了固体催化剂在水热裂解反应中的优越性。但是这些所有提到的催化剂,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最佳的催化剂合成方式、操作条件和实际反应机理,才能真正投入到油田的使用推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