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无线电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大煤沟组一段优质烃源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中 下侏罗统是主要的油气源岩,而其中的大煤沟组七段是优质油气源岩。为了进一步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侏罗系生烃能力,系统采集了大煤沟剖面中 下侏罗统大煤沟组的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煤岩等样品,并进行了系统的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S1+S2,I H,沥青A,总烃,H/C与O/C值,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δ13C,生物标志化合物规则甾烷的组成等)。结果表明,大煤沟组一段与七段一样,是优质油气源岩,这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新发现。大煤沟组孢粉的显微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有机质类型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在对盆地中-下侏罗统进行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部署时,对大煤沟组一段的优质油气源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武威盆地发育厚度近千米的石炭系,具东厚西薄的特点,是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含煤沉积。早石炭世早期前黑山组沉积时期,仅在盆地南部接受沉积,厚度为100~150 m,气候炎热干旱,以滨浅海和咸化泻湖环境为主,主要沉积了杂色碎屑岩,夹白云岩和石膏沉积,生油能力差;下石炭统上段臭牛沟组-上石炭统靖远组、羊虎沟组、太原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海侵范围扩大,盆地内均有沉积,厚度为300~800 m,为滨浅海、滨海沼泽、淡化泻湖、三角洲环境,形成了暗色泥岩、页岩、炭质泥岩、灰岩烃源岩,盆地周缘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中等-好烃源岩,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气源岩,发育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综合分析表明武威盆地是一个有潜力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3.
柴西阿尔金斜坡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西起七个泉构造、东至牛鼻子梁构造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_3 xg^1$)至新近系狮子沟组($N_2 s$)连井剖面沉积体系演化分析表明:①阿尔金斜坡地区从$E_3 xg^1$ 至$N_2 s$ 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②总体上发育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E_3 xg^1$ 沉积早期为退积旋回,中、晚期则主要为进积旋回;③各个沉积体系开始出现进积旋回的时间不一致,其中,月3 井区从E3xg2 沉积中期开始就持续出现进积旋回,而西岔沟构造则在$N_2 s$ 沉积早期才开始出现进积旋回,月1 井区没有出现进积旋回;④牛参1 井区在$N_2$sy 下部至$N_2 s$ 发育退积旋回。阿尔金斜坡区的沉积体系发育与演化特征充分反映了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多期性、阶段性、局部性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动形成富含水的低密高压热流团,对有机质具有激活作用。通过粘土矿物的质子酸,使有机质产生催化裂解加氢反应而成烃。运移至沉积盖层有效构造中成藏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七大含油气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与难度并存。该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2期强烈构造运动使柴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高度复杂化,新生代单旋回古气候演化与多期构造运动使湖盆演化、烃源岩和沉积储层发育特征、成藏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变得十分特殊和复杂。认为应围绕柴西第三系富油凹陷和三湖第四系富气凹陷,加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同时加大柴北缘东段德令哈新区风险勘探力度,为实现战略突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蒙、甘、青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序列及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蒙、甘、青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侏罗纪7个孢粉组合,其中早侏罗世3个(P rotocon if erus-T aen iaesporites组合、O smund acid ites-Chasm atosporites-D isaccites组合和C lassopollis-Cyath id ites-Cycadop ites组合)、中侏罗世3个(Cyath id ites-Quad raecu lina-Cycadop ites组合、Cyath id ites-Ca llia lasporites-P inuspollen ites组合和C lassopollis-Cyath id ites-Inap erturop llen ites组合)和晚侏罗世1个(C 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综合利用孢粉植物群、孢粉亲缘植物古生态、沉积组合特征等,探讨了侏罗纪古气候格局及演化规律,指出早中侏罗世古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晚期发生一次干热化事件,中侏罗世晚期气候较炎热干旱,到晚侏罗世干热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全区处于炎热干旱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 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 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 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 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发育于临近湖盆沉积中心的致密碳酸盐岩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 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别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 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湖相碳酸盐沉积具有“时间跨度大和分布范围广” 的特征,时间上包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等,平面上包括准噶尔、三塘湖、四川和柴达木等盆 地的凹陷和斜坡区;②从我国湖相碳酸盐岩的岩性和物性来看,咸化湖盆的白云岩或云质岩类均较为有 利,常与泥页岩共生,多为“中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③湖相碳酸盐岩的白 云石化模式主要包括原生生物成因模式、准同生交代成因模式、热液交代成因模式以及热液喷流型原生 成因模式等;④在湖相白云岩研究中,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等地球化 学分析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含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在狮子沟地区已发现了高产含油层系和多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井。为了进一步探索湖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测井、地震以及岩心观察和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湖相碳酸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构类型、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为混合沉积成因,岩性主要为灰云岩和泥灰岩,其次为白云岩和灰岩;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以灰泥为主,其次为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主要有泥灰坪和灰云坪,其次为藻滩和颗粒滩。其岩性组合受古地貌、古水介质和古气候的影响,发育有局限性湖泊、半封闭性湖泊与开阔性湖泊等3种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4,他引:19  
鄂尔多斯盆地中- 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 ,湖盆中心存在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的特征: 早 期湖盆中心在吴旗-富县一带 ,中晚期向南迁移至华池- 黄陵一带。受湖盆底形变化影响 ,延长组 发育的西南沉积体系与东北沉积体系具有此强彼弱不对称发育的特点 ,即西南沉积体系在延长组 沉积早期向盆内延伸距离远 ,长 7期以后显著退缩 ,而东北沉积体系则反之。印支晚期西秦岭强烈 的造山活动对盆地产生的自西南向北东方向的挤压力 ,以及阴山地区垂向构造隆升作用引起盆地 东北部的翘升 ,可能是导致湖盆中心迁移及延长组南、北沉积体系不对称发育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