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3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36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84篇 |
化学工业 | 276篇 |
金属工艺 | 97篇 |
机械仪表 | 143篇 |
建筑科学 | 193篇 |
矿业工程 | 81篇 |
能源动力 | 49篇 |
轻工业 | 116篇 |
水利工程 | 127篇 |
石油天然气 | 61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15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4篇 |
冶金工业 | 90篇 |
原子能技术 | 16篇 |
自动化技术 | 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152.
基于混合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电网动态功率补偿策略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高温超导储能系统(SMES)对电网功率波动的动态补偿,采用第1代铋系和第2代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设计并构建了过冷液氮温区运行、千焦级容量的混合高温超导储能系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的双处理器形式,设计了LCL滤波的电压型SMES变流器的功率控制系统电路,基于空间矢量脉冲调制法(SVPWM),提出了SMES变流器对系统功率补偿的控制方法,并进行控制软件编程,实现对并网侧功率的动态监测和补偿策略的实时计算。最后应用SMES在一条200km输电线路上进行并网动模试验,针对电网负荷变化产生的功率波动状态,实现了毫秒级内对电力系统的快速功率输出和波动抑制,验证了超导储能系统对电网瞬时功率补偿策略和功率补偿变流装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3.
要对永磁同步电机实现转矩实时控制,必顶准确获知转子的磁极位置。文章介绍旋转变压器转子磁极位置检测的方法,通过旋转变压器、解算芯片AD2S90以及DSP三者的配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4.
为提高电动机绕组磁链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辅助测量绕组和硬件积分器的开关磁阻电动机磁链测量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实时、准确地测定绕组磁链。 相似文献
155.
156.
一种新型双凸极单相永磁电动机--工作原理与参数计算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介绍了1种双凸极单相永磁电动机.电机有4个定子极和6个转子极,转子上无绕组及永磁体,定子上放置绕组和永磁体.定子极采用阶梯形结构,使电机可以起动.电机结构控制简单,可双向运转,适合于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了该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的计算,为电机的控制及系统仿真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7.
一种新型双凸极单相永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参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介绍了1种双凸极单相永磁电动机。电机有4个定子极和6个转子极,转子上无绕组及永磁体,定子上放置绕组和永磁体。定子极采用阶梯形结构,使电机可以起动。电机结构控制简单,可双向运转,适合于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了该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的计算,为电机的控制及系统仿真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8.
159.
本文全面考虑了齿轮传动的实际啮合情况,推导出计算N型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啮合效率的新公式.公式精确、简便、避免了传统的潜在功率法误差放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