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篇 |
综合类 | 12篇 |
化学工业 | 56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18篇 |
建筑科学 | 39篇 |
矿业工程 | 11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6篇 |
水利工程 | 12篇 |
石油天然气 | 9篇 |
无线电 | 2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2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计量认证的由来和内容简介我国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7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将对质检机构的考核称之为计量认证。2001年颁布《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在同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废止原评审准则JJG1021-90。《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 相似文献
102.
详细介绍了遗传算法及其在电路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针对电路设计 ,运用遗传算法和构造合适的适合度函数 ,借助PSPICE软件仿真证明其有效性 ,实现了电路模型参数自动设计 相似文献
103.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制备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聚合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非均相共溶剂法、均相共溶剂法、超声波法、胶束共聚法、微乳液聚合法、反相微乳液聚合法、自由基界面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活性阴离子聚合法、基团转移聚合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氧阴离子引发聚合法、高分子化学修饰法、二氧化硫环聚合反应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法等。评述了各种聚合方法制备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特点,认为微乳液聚合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一种高分子弱凝胶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丙烯酸(AA)与可反应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投料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制备了一系列的AA与MPS共聚物(AA-co-MPS)。采用滴定法、扫描电镜和旋转黏度计对共聚物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S反应活性较丙烯酸高,共聚物形貌是直径约0.5μm左右的球形颗粒。共聚物的溶解试验结果表明,硅氧烷间化学反应形成弱凝胶体系,分子间交联使弱凝胶的黏度随着可反应疏水单体含量增加而增加。共聚物中可反应疏水单体质量百分比含量超过2.1%时,共聚物开始形成沉淀。由于共聚物具有pH敏感性,弱凝胶体系黏度随pH值变化先增加后减少,在pH=5.5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05.
106.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冲击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分子量β晶型聚丙烯(β-PP)/纳米CaCO_3复合物在不同成核剂含量下的晶体含量和冲击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成核剂含量的升高,不同分子量的复合物样品的冲击强度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1%(质量分数,下同)时都出现峰值,由低分子量PP为基体的样品冲击强度从3.5 kJ/m~2上升至9.1 kJ/m~2,提高幅度达160%,由高分子量PP为基体的样品从8.2 kJ/m~2上升至41.3 kJ/m~2,提高幅度达500%。β晶体含量对复合物冲击强度的贡献不大,但明显取决于PP的分子量及β晶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羧甲基羟两基纤维素(CMHPC)经水解和乙酰化反应后,利用~1H NMR和~(13)C NMR谱确定其取代度和取代基分布,提出了纤维素葡萄糖单元上羟基的相对反应活性顺序。 相似文献
110.
针对传统分簇算法(LEACH)在选取簇头时,网络能耗消耗过快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分簇算法(U-LEACH)。该算法在簇头选取阶段,新增节点与传感器网络重心的距离和节点的剩余能量两个影响因子,优化LEACH算法中簇头节点的选取函数,保证簇头选取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U-LEACH算法相比于原算法减少了网络的能量消耗,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