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矿业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2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12.
低密度泡沫水泥固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水泥固井,是解决低压易漏油层固井漏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泡沫水泥浆是固、气、液的多相体系,所以固井设计和计算比常规固井要复杂得多。本文给出了适用于泡沫水泥固井计算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并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固井设计,也可对现场施工采集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处理,严格按固井设计要求控制泡沫水泥浆密度。1987年~1989年6月,在低压易漏的新疆火烧山油田工业性试验21口井,取得了好的效果。本文还介绍了泡沫水泥性能、施工工艺技术,总结了现场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水泥浆的有效浆柱压力是在初凝前还是在初凝后降低至水柱压力,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在固井候凝过程中压稳地层流体、实现压稳防窜候凝。以往的研究结论认为,水泥浆的有效浆柱压力会在其初凝时间的60%~70%降至水柱压力,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浆有效浆柱压力降至水柱压力的时间(简称水柱压力时间),有在初凝前的,也有在初凝后的,因此,认为水泥浆有效浆柱压力会在初凝前或初凝后降至水柱压力的观点与客观事实不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浆在凝结过程中的水柱压力时间,受水泥浆体系、体系的稳定性以及体系在凝结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特性的显著影响,水泥浆体系(含大量超低密度材料的超低密度水泥浆除外)越稳定,体系在凝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越小,其水柱压力时间越向后推延,因此,提高水泥浆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或消除水泥浆在凝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特性,即可延缓其水柱压力时间,使其在初凝前拥有较高的有效浆柱压力而改善其自身的压稳防窜性能。  相似文献   
15.
超高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情况复杂,钻井过程中事故频繁、钻井速度慢、钻井周期长、井眼质量差,给固井作业造成了系列技术难题。为此,我院从1996年即开始对超高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超高密度水泥浆设计及混配技术、高压井套管的强度设计及安全下入技术、窄安全压力窗口平衡注水泥技术、超高密度水泥浆顶替超高密度泥浆提高顶替效率技术和超高压地层流体压稳候凝技术,并通过单项技术的有机合成,形成了配套的超高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该技术在安4井φ177.8mm技套固井首次应用并取得成功以后,又先后在安4井、霍10等多口井的油层套管固井中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成立于一九八二年,是新疆石油管理局专门从事钻井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研究、中试产品制造、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钻井工程设计的企业科研单位。  相似文献   
17.
割缝筛管是经济可行的完井方法,为了预测出砂程度,说明水平井出砂严格程度远低于直井的力学机理,对射孔直井和裸眼水平井进行分析,该文所提出的理论及分析方法为现场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眼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稠油开采中,储层岩石力学及应力特征对钻井、完井和注汽开采全过程的影响比其它类型油层均更为显著。提出了新疆浅层稠油砂岩在钻井和完井阶段静态固-液耦合的岩石力学特征和表观弹性常数的概念,并对新疆超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进行热弹塑性应力分析。在以上基础上分析了新疆超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眼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大斜度及水平井中水泥浆的失重和气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斜度及水平井中,水泥浆的失重和气侵规律与直井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水泥浆的析水量、井斜角、井径及井身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零析水水泥浆的失重与气侵主要是胶凝悬挂引起的,而非零析水水泥浆的失重与气侵,除了胶凝悬挂外,井壁上侧形成的自由水槽却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还表明,在倾斜井筒中,按API常规方法测量的析水是不合理的,而必须将水泥浆装入测量筒,倾斜45°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