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石油天然气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模式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川中地区的颗粒滩中,做好岩相古地理研究和颗粒滩分布预测是提高该区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龙王庙组沉积相、沉积体系模式,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建立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预测3条滩带的分布范围,分析"3条滩带"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进而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领域。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龙王庙期呈现碳酸盐岩镶边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斜坡等沉积相;(2)建立了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其中一条为台地边缘颗粒滩,分布于该盆地东缘,另外两条为台内颗粒滩,分布于潟湖亚相的东西两侧,分属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3)局限台地相颗粒滩是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主要储集体,分布于川中地区,发育受潟湖和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所控制;(4)台地边缘颗粒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缘和东缘,发育受沉积古地貌坡折控制。结论认为:(1)局限台地相颗粒滩和台地边缘滩储层质量好,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2)龙王庙组"三滩"沉积模式和颗粒滩带分布的新认识,对古老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2.
寒武系洗象池组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重要接替层系,规模储层控制了低勘探程度区的勘探发现。采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通过对该区洗象池组滩相白云岩原岩结构恢复,开展了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等研究。①滩相白云岩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砂屑白云岩、含砾屑砂屑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以及晶粒白云岩等,主要发育在滩—滩多期叠置、坪—滩—坪、潟湖—滩—潟湖和坪—滩—潟湖等多种沉积微相组合序列。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溶蚀)孔、粒间(溶蚀)孔和溶洞为主,少量(溶蚀)裂缝发育。储层段孔隙度在3%~6%之间,最高可达10%以上。②在同沉积古隆起影响下,洗象池组滩相白云岩受同生—准同生期高频次暴露形成了大量溶蚀孔洞,后期叠加了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发育的滩相白云岩储层。其中,洗象池组沉积末期的郁南运动影响范围大,全盆地广泛发生暴露,对洗象池组中—上部储层有进一步改造作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可能对川中古隆起及周缘储层有改造作用。③全盆地洗象池组以Ⅱ类储层和Ⅲ类储层为主,其中,古隆起周缘斜坡带(合川—营山)规模储层分布面积过万平方千米,有望成为目前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53.
安岳大气田的发现,推动了板内裂陷动力学及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但目前有关德阳—安岳裂陷成因及演化认识尚存争议。通过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合最新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裂陷演化成因及沉积充填特征,指出有利勘探区带。主要认识为:①德阳—安岳裂陷形成于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具有“北沉降、南侵蚀”差异演化特征。裂陷由北往南张裂,灯二期台地边缘在绵阳—蓬莱—大足—资阳地区发育;灯四期裂陷进一步向南延伸到泸州地区;灯影末期,裂陷北部沉降,中南部抬升剥蚀,部分地区灯三段和灯四段剥蚀殆尽。②德阳—安岳裂陷灯影末期北部沉降大于南部,沉降中心在绵阳—成都一带;麦地坪末期北部继续沉降,南部开始出现沉降;筇竹寺期形成绵阳—成都、宜宾—泸州南北2个沉降中心。③德阳—安岳裂陷周缘形成侵蚀型、加积型和退积型3类台缘储层,叠合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厚层烃源岩,形成了蓬莱—剑阁—老关庙地区和资阳—威远地区2个有利勘探区带,勘探面积达3×104 km2。  相似文献   
54.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造恢复和成藏模拟,研究了烃源灶演化,并恢复了成藏过程,构建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灶热演化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灯影组圈闭不断调整改造,烃类运移与圈闭的动态配置控制油气富集。(2)筇竹寺组烃源岩普遍为高—过成熟,经历全过程生排烃,生成的原油发生热裂解生气并作为新的烃源灶;干酪根热解与原油裂解构成的烃源灶接力供烃体系控制着跨重大构造期油气聚集过程中的持续烃类补给。(3)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成藏类型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类:原生型气藏为成油期已具备圈闭条件的气藏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型和岩性型2个亚类4个小类。其中,原位构造型长期继承性捕获油气,最有利于规模成藏;岩性型侧向遮挡条件好,可规模成藏,不受埋深控制;次生型气藏受较晚构造活动控制,可划分为3个亚类。结论认为,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其规模...  相似文献   
55.
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依据露头、岩心、钻井、测井资料设计单一河口坝、河道和叠置河道砂体的地质模型,开展模型正演,得出地震响应模型,并以此指导各种有利砂体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预测了须家河组有利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河口坝砂体呈底平顶凸的地震反射特征,河道砂体呈顶平底凸的上超充填反射特征,多期叠置河道呈透镜状-波状、具有中强振幅、中低频率的特征,并验证了模型正演所获得的反射特征与地震相和测井相是吻合的.该区河道、河口坝有利储集砂体广泛分布,主要发育在除合1井-合川5井以南、河包场和合川13井以北、通4-岳5井以外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56.
建设四川大气区亟待寻找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的接替新领域。为此,在系统梳理我国克拉通盆地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烃源、储层、成藏组合等条件和大气田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富集条件,评价了上震旦统灯影组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和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源灶保持的有效性与规模性,储集体的有效性与规模性,储盖组合的有效性、规模性与近源性是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必要条件,古隆起、古斜坡与古断裂带是寻找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有利区;②该盆地新元古界—寒武系发育3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仍处于裂解成气的最佳窗口,成气规模大;③该盆地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经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形成有效储集层,大范围分布;④灯影组源盖一体,台缘、台内均具备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油气成藏条件良好,是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其中川中古隆起及其斜坡带长期处于天然气聚集的有利部位,规模勘探应高度关注灯四段台缘带、灯二段台缘带、川中古隆起斜坡带灯影组台内丘滩体和川东地区灯影组丘滩体4个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四川盆地寒武系、奥陶系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结合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将寒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奥陶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以三级层序为单元,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的方法,编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系-奥陶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认为寒武纪-奥陶纪总体呈现西部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东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格局,碳酸盐台地演化呈现出由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筇竹寺期)碎屑-混积陆棚、早寒武世中期(沧浪铺期)缓坡台地向早寒武世晚期(龙王庙期)至中奥陶世镶边台地的转变,在晚奥陶世,因全球海平面上升再加上扬子板块东南被动陆缘向华夏陆块之下俯冲聚敛的构造沉降效应,导致沉积水体快速加深,致使上扬子(四川)台地被淹没而成为较深水缓坡-盆地相。寒武纪从早期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积为主转变到晚期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盆地内部大面积发育局限台地相台内滩和台内白云岩有利储集体;奥陶纪受海侵影响,盆地内部以开阔台地沉积为主,台内滩呈带状分布;晚奥陶世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宝塔组、临湘组及五峰组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及泥岩,成为遍及全盆地的区域盖层,五峰组还可作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天然气储层为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溶蚀孔洞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2%~6%,储层单层厚度较大,空间上连续性较好。在有利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成藏条件综合分析,优选了4个寒武系-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带,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有利区带和泸州古隆起有利区带发育大型构造圈闭,有利储集体大面积分布,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8.
以典型露头剖面实测分析为基础,结合岩石薄片、钻测井、全岩碳氧同位素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海相地层划分为6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三级层序,建立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层序CSQ1相当于下寒武统下部,由牛蹄塘组(或筇竹寺组)构成;层序CSQ2相当于下寒武统中部,由杷榔组(或沧浪铺组)构成;...  相似文献   
59.
川中—川北地区的风险探井角探1井、蓬探1井、川深1井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钻遇厚层鲕粒白云岩,测井解释气层厚17 m,证实了盆地内沧浪铺组发育优质滩相白云岩储层,可形成气藏。为了明确颗粒滩分布范围,需对沧浪铺组,特别是其下段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钻井、野外剖面及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统计,系统性编制单因素图件,综合分析认为沧浪铺组总体表现为西部古隆起区薄、裂陷区及盆地边缘厚、东南缘盆地相地层薄的特点,下段沉积在德阳—安岳裂陷中南部地区厚度较大。沧浪铺组下段可分为6种沉积相,自川西向黔东南地区依次为三角洲相、碎屑潮坪相、台洼相、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相及盆地相。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碳酸盐岩台地相中的高能颗粒滩亚相,经白云化作用更有利于形成规模储层,主要发育在川北—川中地区。经历早期、晚期加里东运动,川北—川中地区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60.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层序、古地貌控砂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体发育区,对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鸳鸯沟地区砂体主要受古地貌控制,砂体为河道多期叠置、厚度大。储集体为扇三角洲,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物性较好,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