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9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中国石油近期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大重组,中国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大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储量、产量拥有量来看,中国石油在国内几大油公司中均处于主导地位,与国际油公司相比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针对中国石油的勘探状况,通过加强分层次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技术攻关和地震准备工作、加大先进适用主导勘探技术的应用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勘探近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发现和成果,为提高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价值的成长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石油所辖探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工作,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日益提高,勘探难度日趋加大,新区勘探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仍将非常严峻,只要继续坚持近期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新区勘探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2.
随着正向构造带勘探难度的增加,洼槽区逐渐成为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而成藏机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洼槽区勘探的深入。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洼槽生烃能力、油气成藏时期、成藏动阻力条件以及输导体系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模式。研究表明,饶阳凹陷富油洼槽区有效生烃范围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存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期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油气充注范围较小,储层物性好,成藏阻力小;而明化镇组沉积充注时期,储层物性差,成藏阻力大,但剩余压力大,油气成藏动力强。洼槽中心区的油气多沿源岩层系中的砂体、裂缝和小断层等进行短距离运移聚集形成岩性为主的油气藏;洼槽边缘区往往发育深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沿断层运移聚集形成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富油洼槽区存在"源内-两期成藏-隐蔽输导-短距离运移"与"源外-单期成藏-断裂输导-垂向运移"2种油气成藏模式,成藏动、阻力条件控制着洼槽区有效烃源岩层系内油气成藏的物性下限,而断层为主体的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着洼槽区源外油气的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33.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但仍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为此,通过综合分析成藏地质要素,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结果,研究了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其油气成藏过程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的演化特征、储集体的储集性能以及异常高压等因素的共同控制;②深层古潜山主要存在2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早期成藏模式,即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末期—新近系馆陶组末期生成的低熟—成熟油气在浮力和水动力驱动下,向上倾方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侧向油源—缝洞储集—常压充注—早期成藏"的特征,而另一种则是晚期成藏模式,即新近系明化镇组以来生成的轻质油和天然气在异常高压驱动下,向下或侧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顶侧油源—缝洞储集—高压倒灌—晚期成藏"的特征。结论认为:寻找与高成熟烃源岩接触的深层古潜山圈闭应成为该区富油气凹陷重要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34.
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是实现老区持续增储的关键,但面临越来越多的深层、低渗透、特殊岩性等复杂油气藏,需要措施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气流。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针对低渗透薄稠油层改造易伤害、流动差、缝高控制难的技术难题,形成了“规模适度、中等砂比、全程防膨、高效降黏”的精细改造模式;针对超深超高温超高应力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难以实现深度酸压改造的技术难题,研制了耐200 ℃高温耐剪切性能的超高温聚合物压裂液,优选出缓速效果突出、具有固液转向功能的清洁酸液体系,形成了“前置探缝、固液转向、多级注入、闭合酸化”的体积酸压改造模式;针对高含黏土砂砾岩低渗透储层改造易伤害、易敏感、易砂堵的技术难题,研制了岩心损害率由以往的38.6% 降低到13.4% 的滑溜水及低浓度压裂液体系,并配套形成“复合压裂、前置投球、多层分压”的低伤害复合体积改造模式。在蠡县斜坡、牛东潜山、阿尔凹陷综合应用106 井次,整体改造效果较以往提高1.5 倍以上,有效支撑了富油凹陷二次勘探新领域的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35.
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是指文安斜坡带和蠡县斜坡带,其勘探程度较低,但具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对成藏地质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阐明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深入开展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输导体系和鼻状构造的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鼻状构造则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根据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弱构造带主要存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宽缓斜坡带远源-阶梯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共同驱动下,以砂体的侧向输导为主,配以断层的垂向调节呈阶梯状运移,具有多层系、远距离成藏特征;另一种是平缓斜坡带近源“-Z”字型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通过断层的垂向调节和砂体的侧向输导呈“Z”字型运移,具有多层系、近距离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36.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图像分析、物性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研究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霸县凹陷古近系中深层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总结了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了有效储层成因模式。结果表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相对含量以大于50%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环境中杂基含量少,分选好,厚度大于2m的砂体是有效储层形成的有利物质基础。早期异常高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原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溶解作用对象以硅酸盐矿物为主,主要发生在较厚层砂体距泥岩最近距离大于0.32m的储层中,能够改善储层物性,对有效储层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油气充注晚于硅酸盐矿物溶解,但早于晚期碳酸盐胶结,能够有效抑制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保护储层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7.
牛东油气田是渤海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埋藏深度最大、井底温度最高(201℃)的凝析气田。采用常规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天然气成因的判断存在矛盾。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牛东1井和牛东101井凝析油中的轻烃和金刚烷进行了分析和绝对定量。轻烃的成熟度参数表明牛东原油的成熟度(RO)为2.0%,原油成熟度明显高于源岩成熟度。说明原油已遭受强烈的分解;能表示原油裂解程度的3,4-二甲基双金刚烷在牛东1井和牛东101井原油中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11.743mg/kg和73.03mg/kg,金刚烷含量及原油裂解程度关系表明牛东油气田的原油裂解程度已达到60%~70%;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沙河街组除了Ⅰ型、Ⅱ型有机质外,还发育不少Ⅲ型有机质。原油裂解气与Ⅲ型有机质热解气的混合造成了牛东凝析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性质的复杂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牛东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酸化压裂过程中酸液与白云岩储层反应形成。  相似文献   
38.
富油气凹陷的二次勘探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二次勘探"是针对富油气凹陷提出的一种新的勘探思路和方法,其实质是对富油气凹陷待发现资源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核心是整体认识、整体评价和整体部署。富油气凹陷丰富的待发现油气资源,不同区带、领域间油气勘探的不均衡性奠定了实施"二次勘探"的基础;油气成藏理论与认识的发展为"二次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高精度三维地震重新采集与连片处理等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二次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9.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系统总结了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对其地层层序、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剖析。通过成藏条件的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对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与二连盆地其它凹陷的简要对比,归纳了该凹陷在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指出后期构造反转、陡带沉积体系发育和同沉积背斜构造等特征在二连盆地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0.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砂体是重要的浅层油气聚集单元,利用测、录井资料和古河道水文参数计算方法,对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古河道单砂体厚度、古河道砂体宽度和古河型进行了判别和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新近纪河流的演化规律具有由低弯度河(辫状河)转变为高弯度蛇曲河,再演化为低弯度河的变化趋势;黄骅坳陷新近系河道砂体规模具有向上逐渐减小的趋势;在空间上,坳陷北部的燕山隆起水系河道砂体最为发育,其次为西部的沧县隆起水系,盆地西南部水系和埕宁隆起水系砂体发育相对较差;黄骅坳陷北部和西部新近系馆陶组河道砂体更发育,并且靠近下伏古近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