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前关于澜沧江浮游生物的研究多局限于浮游植物,缺乏从整个真核生物群落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为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于2020年10月在澜沧江近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6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269个OTU,涵盖了45门284属,测序深度足够反映物种多样性。NMDS和ANOSIM分析显示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依据地理空间分布可划分为3个分组:上游的自然河道段、中游的乌弄龙电站和功果桥电站之间区域、下游的功果桥电站以下区域。根据多样性及群落组成数据发现:属于自然河道段的上游群落组成最为均匀,金藻门和硅藻门广泛分布于该区域;属于水库段的中游和下游多样性类似且均低于上游,隐藻门广泛分布于该区域。影响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水温和碱度。上、中、下游的环境驱动因子有所不同,电导率是影响上游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水温是影响中游的关键环境因子,而下游则主要受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23.
毕业后,Jonah曾在华盛顿呆过一段时间。对设计师来说,那里是设计天才们施展的地方,常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巡回展,也有很多品牌愿意与初出茅庐的设计者们合作。但大都市的缤纷却没能留住他,问及原因,他只说:“我离开只是因为一个女孩。” 相似文献
24.
25.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同型氨基酸聚合物。为了提高Streptomyces albulus GS114的ε-PL发酵产量,建立了一种基于动态pH值调控溶氧水平的发酵策略,并从氧化损伤与抗氧化角度对该策略提高ε-PL发酵产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析。研究发现,在发酵中后期通过调节pH值来控制溶氧水平保持在20%~40%,实现了菌体干重达到62.03 g/L,ε-PL产量达到60.2 g/L,分别比未调控提高了59%和36%。对S.albulus GS114胞内氧化损伤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发现,采用该调控策略一方面增加了菌体胞内活性氧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菌体的总抗氧化能力。不同pH发酵过程的菌体胞内活性氧水平、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分析发现,菌体生长、活性氧水平、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与pH值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调节pH值策略显著增强菌体生长的同时,带来了菌体胞内活性氧水平、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但菌体的总抗氧化能力实现了活性氧水平和氧化损伤维持在适当水平,进而促进了ε-PL在发酵中后期的生物合成。该研究不仅对... 相似文献
26.
格伦峡大坝人造洪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恢复科罗拉多河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功能,美国地质勘探局于1996年在格伦峡大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造洪水试验,取得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这也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河流资源的同时,对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所做的有益尝试,其意义值得肯定。对该试验的缘由、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全面介绍与分析,认为:对人造洪水在通过下游河道过程中的适当漫滩不应一味地加以避免,而是应该适度地允许存在;可以认为洪水现象是自然河流的功能体现,河道边滩为保证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格伦峡大坝的人造洪水试验对我国水库的运用管理及河流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重庆市纤维织品检验所在认证准备工作中,加强对有关文件的学习,使全所人员认识到认证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所领导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在组织机构、人员情况、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检测工作、环境条件等六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调整、维修等大量工作。 1991年3月27日四川省标准计量局评审组对重庆所纤维、纺织品、针织品、服装及其 相似文献
28.
29.
采用单级亚铁氰化铜(CuFC)吸附-微滤工艺去除实验模拟废水中的~(137)Cs,研究废水中~(137)Cs初始活度浓度(C0)、吸附时间、pH值、竞争离子以及CuFC投加量对去污因子的影响。分别用去离子水、地表水和海水配制模拟废水,当模拟废水中~(137)Cs的初始活度浓度分别为4.24×10~5、2.84×10~5、2.84×10~5 Bq/L,吸附时间为90min,pH值为7,CuFC投加量为80 mg/L,不投加竞争离子时,本工艺的去污因子分别达到2.06×10~4、1.62×10~4和9.36×10~1,说明CuFC吸附-微滤工艺是一种高效的含~(137)Cs废水处理工艺,且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Paul为很多知名品牌设计灯饰,爱马仕设计橱窗伦敦设计节的设计博物馆里就有他的雕塑以及装置作品,BMW也曾与他有过合作。他的工作室探索着所有技术及材料的极限,无论是面对复杂的技术、便宜的材料,抑或是昂贵的手工玻璃制品,Paul Cocksedge都会设计并制造出一种震憾视觉的效果,这甚至能形成某种氛围,吸引人们靠近并参与进来。Paul Cocksedge生于1978年,对设计的学习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完成,并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由著名设计大师Ron Arad指导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