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8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18篇
金属工艺   25篇
矿业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4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立阶跃与方波示踪测量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并提出了扩散系数计算中所涉及的超越方程特征根的求解方法。采用稳态法,脉冲、方波和阶跃示踪动态法测量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对以扩散池为主体的各种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颗粒内的孔隙主要由大孔构成时,各种方法所得结果相近。阶跃与方波示踪法可以可靠地用来测量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42.
配合从高Ca含钒钢渣中提钒工作,进行了Ca(VO_3)_2和NaCaVO_4在Na_2CO_3-NaHCO_3缓冲溶液中钒浸取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含钙的钒酸盐的浸取动力学行为不同。Ca(VO_3)_2的浸取速率受与Na_2CO_3和NaHCO_3的平行反应控制;NaCaVO_4在所实验的范围内不与Na_2CO_3反应,而与NaHCO_3反应的浸取速率的控制步骤是HCO_3~-离子在NaCaVO_4固体表面上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43.
新一代资源回收·循环集成技术与生态化产业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懿  陈家镛  刘会洲 《化工进展》2000,19(2):10-11,46
本文将以化冶所几项代表性工作为例介绍新一代资源回收.循环集成技术研究成果及绿色工程化学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4.
用亚硫酸钠氧化法测定了机械搅拌高压釜中氧气-亚硫酸钠溶液体系、氧气-正癸烷-亚硫酸钠溶液体系和氧气-正癸烷-亚硫酸钠溶液+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气液体积传质系数(k La).研究了搅拌转速、搅拌桨高度、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k La的影响,得到了经验关联式.k La随有机相体积分率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随搅拌转速、搅拌桨高度与液相高度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5.
用表面镇镇的填料颗粒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法,测定了内径75mm的滴流床中固体填料的外润湿分数实验结果表明,润湿分数随表现气速和液速的增加而增加,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增大粘度也有利于提高润湿分数.当表现液速达到5kg/(m2·s)时,固体填料基本上完全润湿,这与文献报道和作者数值模拟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46.
湿化学工艺条件对ZrO2(Y2O3)超细颗粒团聚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分别用水相共沉淀法和反胶团内共沉淀法制备了二氧化锆前驱体即氢氧化锆胶体,对前驱体分别进行水洗和无水乙醇超声洗涤,并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的前驱体在600℃煅烧2h,得到晶体ZrO2(Y2O3)粉末。对干燥前驱体进行TG-DTA和FTIR分析,并对二氧化晶体颗粒进行TEM观察,证实反胶团法可以获得单分散、球形钠米颗粒。对前驱体进行无水乙醇超声洗涤、冷冻干燥均有利于减少粉末硬团聚的生产,减少共沉  相似文献   
47.
从溶剂萃取反向胶团合成优质ZrO_2超细粉SCIE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传芳  陈家镛 《金属学报》1994,30(12):B527-B531
提出了结合化工单元操作-溶剂萃取,实现金属氧化物超细粉制备的新方法,选择磷酸三丁酯(TBP)-煤油-盐酸的工业化萃Zr体系,实验确定了反向胶团溶液形成的条件,即高酸度及相对较高的萃取金属离子浓废,并以氨水为沉淀剂使之与反向胶团溶液反应,将沉淀物洗涤干燥焙烧。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液相色谱(反相色谱)的原理,判定钼磷杂多酸萃合物的极性大于伯胺和TBP。根据负荷有机相的红外光谱,认为萃合物属于离子缔合型化合物(pH5~7)。考虑到在pH5~7范围内,伯胺以分子形式存在,可以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伯胺和杂多酸先以氢键形式缔合成萃合物,[RNH_2]_6…[H_6P_2Mo_5O_(23)]…[xTBP][x<1]。由于杂多酸是强酸,伯胺是弱碱,在萃合物内部发生了质子转移而形成了离子缔合物[RNH_3]_6[P_2Mo_5O_(23)]·xTBP。  相似文献   
49.
回顾了滴流床流体分布研究的历史和技术进步,分析了测量液体分布大尺度和小尺度均匀性的方法,讨论了改善流体分布均匀性的措施,指出了滴流床操作特性的非线性与小尺度不均匀性的关系,最后对值得深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0.
在不同温度及气相组成下,曾对氧化铜与SO_2及O_2作用生成硫酸铜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反应先生成盐基性硫酸铜,然后再生成硫酸铜。俟硫酸铜生成量达30%后,形成一硬壳,此时反应为气体通过硬壳层的扩散所控制。 当反应仅生成盐基性硫酸铜时,盐基性硫酸铜生成的百分数f_b=a+b_t;t为时间,a及b为常数。生成硫酸铜时,硫酸铜的最初生成百分数f_c=kt。俟硬壳形成后,反应即减慢。 在硬壳未形成之前,生成盐基性硫酸铜及硫酸铜的速度均可用下式表示: R_(av)=(k_1·PSO_2)/(1+k_2·(PO_2)~(1/2)+k_3·PSO_2) 式中R_(av)为时间平均反应速度,PSO_2及PO_2分别为SO_2及O_2的分压,k_1、k_2及k_3为常数。实验结果推论出反应为表面上氧离子上吸附的SO_2进一步作用为SO_4~(-2)的速度所控制。当气相中没有氧存在时,反应结果尚生成氧化亚铜。由于氧化亚铜系p-型半导体,因此反应较有氧气存在时为快。当气相中有SO_3存在时,反应速度较仅有SO_2及O_2存在时为快。在此种情况下,反应机理估计与目前结论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