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1篇 |
免费 | 346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68篇 |
综合类 | 361篇 |
化学工业 | 552篇 |
金属工艺 | 314篇 |
机械仪表 | 390篇 |
建筑科学 | 444篇 |
矿业工程 | 247篇 |
能源动力 | 121篇 |
轻工业 | 451篇 |
水利工程 | 187篇 |
石油天然气 | 265篇 |
武器工业 | 82篇 |
无线电 | 38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89篇 |
冶金工业 | 341篇 |
原子能技术 | 142篇 |
自动化技术 | 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90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192篇 |
2018年 | 216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216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277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262篇 |
2006年 | 242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92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与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试油、试采等动态数据,多角度深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甘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第7油层组(简称长7油层组)致密油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广泛发育的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成熟度适宜,为致密油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控制了长7油层组致密油含油边界。长71与长72亚油组与下部烃源岩构成下源上储、源储紧邻的成藏组合。储层优质成岩相控制着致密油富集的区带。致密储层内存在多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充注使储层岩石颗粒润湿性由亲水变为混合润湿,形成原油运移聚集的优势通道,控制了主力成藏期原油运聚的路径和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7致密油成藏范围。不同尺度隔夹层将储层分隔为“网状”结构,结构非均质性强,导致了砂岩中差异化的流体流动以及复杂的油水关系。同时,致密层遮挡也对致密油富集成藏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致密油成藏范围局限,油藏内油水关系复杂,油井与水井共存。 相似文献
112.
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地表征复杂油藏中的薄隔夹层。本文充分利用水平井开发区丰富的水平井信息,提出一种新的直井与水平井联合的隔夹层描述新思路与新流程,引入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的变化幅度参数值交会分析新技术,利用直井(段)的隔夹层识别、划分标准和地震构造面约束下的地层产状水平井曲线预测技术,构建出直井(段)与水平井的隔夹层等时对比格架、直井与水平井隔夹层测井响应关系,确定了水平井单井隔夹层类型和定量解释标准;探讨了水平井沿轨迹方向的隔夹层分布;综合多种信息和地质模型指导完成了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剖面对比分析、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验证和修正了前人基于直井(段)隔夹层解释结果、明显地提高了隔夹层预测精度,最后结合动态开发资料综合分析了在隔夹层控制下的油水运动过程以及剩余油分布富集特征,为后续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新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1)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2)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3)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 相似文献
11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许多应用都和节点的位置紧密相关,节点自定位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针对信号强度受环境影响较大,提出了接收信号强度自校正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信标节点实际测量信号确定无线信号传播损耗模型,采用组合3边测量获得节点坐标估计值集合,再用加权质心方法确定节点的最终坐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较传统的基于接收信号强度定位方法定位精度有了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6.
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图谱融合技术对宁夏滩 羊肉嫩度检测进行研究。通过高光谱系统(400~1000nm)采集了128个滩羊肉图像,对原始光谱结合偏 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进行多种光谱预处理研究,优选出S-G卷积平滑预 处理方法,采用PLSR的加权β系数提取9个特征波长,对比分析 全波段与特征 波长下的PLSR模型;同时提取出与羊肉嫩度相关的4个图像特征参数,建立基 于图像特征的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在此基础上,融合特征波长与表面脂肪分布图像特 征 参数建立了羊肉嫩度的PLSR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单一光谱数据下S-G卷积平 滑预处理结合特征波长建立的PLSR模型取得了较好预测效果,基于图谱特征 变量融合的PLSR模型相比于单一光谱模型效果更佳,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和预测 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9和0.73,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 进行羊肉嫩度定量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7.
一、引言“听觉化”(AURALIZATION)是计算机与室内声学和电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计算机去模拟室内电声系统产生的听觉效果;是在计算机上实现“虚拟”的听闻环境。SpandockE曾在1934年提出过一个美好的设想:若能建造一个在整个音频范围内,按缩尺比例的要求,精确地模拟厅堂声学特性的缩尺模型,再将录制的“干信号”,在模型中的声源点快速放音,同时在接收点录音,将录制的信号按正常速度重放,由此而听到的声音就是对应厅堂相应位置的声 相似文献
118.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具有破岩速度高、门限压力低等优势,加入磨料颗粒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磨料射流,将取得更高的冲蚀切割效率。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磨料射流可行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单个颗粒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流体射流中的运动特征,揭示了流体温度、磨料粒径对颗粒跟随运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相同条件下在水与压裂液射流中相比,磨料颗粒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中运动规律相似,但初始滑脱速度较大、跟随能力较弱,获得的喷射速度与撞击靶件壁面速度较高,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颗粒携带能力;流体温度升高、磨料粒径增大均会使颗粒滑脱速度增大、削弱跟随运动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喷嘴外流场中颗粒所受运动阻力,显著提高了喷射速度与撞击壁面速度。由此可知,对于石英、陶粒等常用磨料材质,在常规储层温度(60~140℃)与粒径范围(20~70目)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磨料射流可有效形成并进行高效冲蚀切割作业。 相似文献
119.
针对传统核素识别方法不具有强适应性导致识别率降低的问题,建立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
神经网络的核素识别预测模型。以镅、镉、钚、氡、钯、钴、铯7 种核素的实测信号为例进行仿真模拟,建立核素
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上述核素,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20.
本文通过介绍标准制定目的和必要性、制定原则和依据以及标准的技术可行性,对标准中的技术内容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