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71篇
  免费   5793篇
  国内免费   3028篇
电工技术   3928篇
技术理论   8篇
综合类   4540篇
化学工业   11965篇
金属工艺   3909篇
机械仪表   4247篇
建筑科学   5730篇
矿业工程   1952篇
能源动力   2034篇
轻工业   4794篇
水利工程   1265篇
石油天然气   4935篇
武器工业   486篇
无线电   74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528篇
冶金工业   3212篇
原子能技术   784篇
自动化技术   8254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1099篇
  2022年   1934篇
  2021年   2716篇
  2020年   2049篇
  2019年   1758篇
  2018年   2038篇
  2017年   2268篇
  2016年   2066篇
  2015年   2616篇
  2014年   3520篇
  2013年   4006篇
  2012年   4450篇
  2011年   4866篇
  2010年   4276篇
  2009年   4042篇
  2008年   3917篇
  2007年   3762篇
  2006年   3863篇
  2005年   3276篇
  2004年   2264篇
  2003年   1997篇
  2002年   1749篇
  2001年   1700篇
  2000年   1741篇
  1999年   1874篇
  1998年   1433篇
  1997年   1215篇
  1996年   1084篇
  1995年   957篇
  1994年   778篇
  1993年   562篇
  1992年   432篇
  1991年   344篇
  1990年   316篇
  1989年   226篇
  1988年   171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夏垫断裂是北京东部的一条活动断裂,研究该断裂的分布、性质、活动状况可以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减小地质灾害的破坏.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勘探是调查活动断层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能够得到从深度几十米到几千米的地下构造信息.为探明夏垫断裂北段浅部构造,在北京马坊镇南部布置了一条东西向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勘探测线.采用小道间距,中间激发,可控震源激发的方式,克服了城市地震勘探的不利条件,获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剖面,清晰反映了夏垫断裂在第四系底部基岩附近造成的地层错断,确定了该断裂的位置.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揭示,夏垫断裂在测区内是一条高倾角、错断至近第四纪内部的活动断裂.断裂性质为正断层,视倾角较陡,断距由深至浅逐步减小,在地震时间剖商到0.1s上超浅层时,本次地震勘探已经不能分辨断层两侧地层的错动.  相似文献   
942.
在多通道广域电磁接收机中,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其智能化控制水平,更好地满足勘探中在功耗、信号处理能力和实时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嵌入式系统及微处理器的基础上,选取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嵌入式ARM Cortex-A8微处理器AM3517作为硬件核心,阐述了AM3517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ARM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方法,结合广域电磁法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AM3517的核心主控电路。应用Cadence专业电子设计软件,详细解析了硬件平台设计过程,所设计平台配置了存储系统及外围硬件等模块,完成了核心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图和PCB板设计。同时基于硬件平台,完成了Linux软件系统的移植以及主要模块的调试,经测试表明该ARM系统应用在广域电磁接收机中以实现主控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3.
西湖凹陷A构造的砂岩气藏,主要埋藏于3000m以下的深层,且发育于浅水沉积环境,储层物性较致密,厚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储层的AVO响应复杂,常规AVO分析难以对储层流体进行有效识别。研究了AVO流体反演技术在该构造含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该技术在对储层以及非储层速度、密度、厚度等关键参数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onte-Carlo随机模型建立、地震正演模拟、流体替换等技术,获得储层在不同流体下AVO响应的验前概率;然后利用Bayes理论,估算实际地震数据AVO响应指示储层含某种流体的可能性一验后概率,从而实现储层流体的预测。实际钻探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4.
HPFL加固混凝土板柱结构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薄层(HPFL)加固法对5个不同钢筋网布置方式加固后的板柱构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方案加固后的板柱构件的承载力和跨中板带刚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随着加固层钢筋网布置方式(田字形、井字形、十字形)的不同,加固后的构件呈现出不同的加固效果和受力性能;在原构件抗冲切能力足够强的前提下,十字形加固方式为加固效果最好的抗弯加固方式,田字形加固方式其次。  相似文献   
945.
矿用自卸车车架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某大型矿用自卸车车架的结构样式,建立了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惯性释放法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车架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矿山上运行的矿车车架进行了应力测试。对比车架应力分布的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发现车架的应力误差基本上控制在10%以内,从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车架应力的有效性。为了改善车架的性能,设计了车架拓扑结构,并通过结构优化,得到了可靠的车架结构,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车架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46.
传统基因表达式编程采用静态适应度函数,影响了后期进化速度和整体质量。提出了远缘繁殖策略和动态适应度函数策略,远亲繁殖并及时变换评估个体的标准,增加多样性并有利于选择优质个体;实验表明,将远缘繁殖和动态适应度函数策略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GEP的性能,进化代数平均下降达10%,平均最高适应度值提高7%~14%,最高适应度提高达7%以上,进化的成功率提高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947.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锁定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最有利产层,提出了一批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形成了集地质评价、开发优化、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清洁开发等为一体的勘探开发技术,探明了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页岩气大气田。时值中国页岩气勘探发展的重要节点,回顾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梳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在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上的成果认识、展望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对推进盆地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积极意义。(1)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4个阶段:评层选区找目标阶段;浅层至中—深层先导试验阶段;浅层至中—深层示范区建设阶段;浅层至中—深层上产、深层评价、常压页岩气评价、立体开发评价、超深层和新层系探索阶段。(2)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积条件优越,深水陆棚相高有机质含量页岩呈连续稳定分布;页岩气主要赋存在有机孔隙中,页岩储层在纵向上集中发育,连续厚度大;川南地区和川东南涪陵区块的构造相对简单,气源持续补给、远离古/今剥蚀区和大型断裂逸散区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有利区;目前,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资源量为33.19×10<...  相似文献   
948.
油气储运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科学量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成为激励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与重大命题。借鉴要素分配、分享经济和收益分成理论,立足于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价值贡献与创效方式、技术基本结构级序,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收益递进分成评估方法。研究表明:(1)油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取得的总体经济效益是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的收益分成率是核心参数,由技术要素分成基准值、技术要素收益递进分成基数、技术创新强度系数等关键参数确定;(3)三级技术要素递进分成基数是实现收益递进分成的关键工具;(4)单项技术的分成比例与技术自身创新创效能力、技术阶段等密切相关。实证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解决从总体到单一油气储运技术要素经济价值量化问题,为促进油气储运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49.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contactless optical thermometer with rapid and accurate performance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Herein, CaSc2O4: Yb3+/Er3+ is employed as the intermediary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980 nm, which is proven to afford an ultra-sensitive an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thermometry in multiple ways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atio (FIR) technology. The optimal thermal sensing behaviors are realized by the FIR of Er3+:2H11/2 → 4I15/2 to 4S3/2 → 4I15/2 transition, which has a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1184/T2 and a minimal resolution of 0.03 K along with a maximal absolute error of 0.96 K. Besides that, the FIR between the thermally coupled Stark sublevels of Er3+:4F9/2 manifold (FIRR) as well as that of Er3+4I13/2 manifold (FIRN) can also provide excellent optical thermometry. 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FIRR-based and FIRN-based optical thermometers are calculated to be 402/T2 and 366/T2, respectively, with a same minimal resolution of 0.09 K, which posses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for biomedicine due to the inherent advantage of their operating wavelengths located in the biological window.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aSc2O4: Yb3+/Er3+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with multipa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uperior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950.
Titanium carbide (TiC) nanoparticles with well-designed exposed crystal planes perform intriguing prospects for functiona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a simple and controllable in situ synthesis strategy was propo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TiC nanoparticles with specific morphology. Reaction behaviors suggested that most of TiC nanoparticles were formed by an instantaneous reaction between Al3Ti and Al4C3 in the Al-rich melt and the resultant morphology was controlled by the discrepant growing rates of (100) and (111) crystal planes. In addition, a growth morphology control model was presented for the predic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morphology of TiC nanoparticles by the doping of different alloying elements Me (Me = Cu, Mg, Mn, Zn, and Si).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alyses including the interface energy, 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s, and orbital hybridization: Cu, Mg, and Zn atoms could stabilize the Al/TiC(111) interface, whereas Mn and Si atoms promoted the rapid growing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TiC(111) planes in the Al melt. This work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intelligently design and manipulate TiC nanoparticles with desirable exposed crystal planes, and exhibits a promising prospect for personalize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