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5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75篇 |
无线电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在低压裂缝性潜山油层和砂岩油层的勘探开发中,使用常规水基钻井液存在严重漏失问题,钻井工艺研究院研制出了抗高温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室内对发泡剂、稳泡剂用量以及该钻井液的稳定性、抗温性、抗污染性和油气层保护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起泡性能好,微泡沫基液与气体接触后可产生大量颗粒较细的微泡沫,微泡沫稳定性强,在长时间循环和高温条件下性能稳定,抗污染能力强,与储层流体及钻井液处理剂配伍性好;配制微泡沫钻井液,发泡剂最佳用量为0.4%~1.0%,稳泡剂最佳用量为0.1%~0.3%。现场应用表明,微泡沫钻井液具有低密度的特点,在三开钻进过程中相对稳定,解决了在低压储层钻井时遇到的井漏问题,避免了因井漏引起的储层损害,达到了保护油层的目的;该钻井液具有较强的携砂能力,岩屑返出正常,完全满足了开发低压油气层工程和地质需要。 相似文献
83.
84.
85.
一种快速的手写体汉字细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并行算法是一种经典的细化算法,但其细化不全,可能产生斜线信息丢失。提出一种改进的快速并行细化算法,对手写体汉字进行细化可以得到很好的细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细化全、速度快,解决了斜线信息丢失,交叉点不变形。 相似文献
86.
将粒计算引入到形式背景分析中,并在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两种运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可能粒背景N-PGC(Necessi-ty-possibility granular context)算法。通过将属性、对象的相容粒经过确定算子与可能算子的运算得到的结果作为新背景的属性、对象,并分析了新背景与原始形式背景的概念格关系。 相似文献
87.
在核数据评价和测量中,经常遇到同一物理量观测值的处理。当这些数据在统计学上一致时,很容易用统计方法处理,但存在系统误差时,处理就很困难。本文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由给出的系统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可计算平均值和它的误差。加权平均值、算术平均值、内误差、外误差和算术平均误差只是这个方法的特殊情况。给出的实例表明,这个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8.
本文依据系统工程原理指出,效益目标控制要贯穿于勘探全过程,勘探效益目标要在圈闭评价、井位决策中发挥作用。以此为基本思路,提出了以勘探效益指标确定圈闭油气储量规模经济下限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参数的选择及应用和条件,以期使圈闭的经济评价能进一步定量化和规模化。 相似文献
89.
镇平277-2井是浅层漏失水平井,因底层压力低、孔隙发育,在钻井过程中发生多次漏失,使固井水泥返高难以保证;水平井段不测井径,水泥量难以把握;套管在重力和弯曲应力作用下,贴靠井壁,套管居中度差;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井眼径向沉降在井眼下侧,且采用油基钻井液钻井,致使顶替效率低,严重影响水泥与地层及管柱的胶结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固井技术措施,进行了冲洗隔离液设计,采用防漏、低失水量、零析水、高沉降稳定性、微膨胀水泥浆体系,避免了水泥石体积的收缩,应用复合流态顶替、下套管摩阻预测、合理选择及安放扶正器等技术,获得了较好的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90.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火成岩油气藏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近几年得到了高度重视。该区的侏罗系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要目的层,有效预测火山岩储层分布情况是勘探难点之一。针对火山岩储层特征及预测难点,利用电阻率拟声波反演、地震属性等方法预测了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厚度变化。根据火山岩古地貌、断裂结构特征及地震相,采用成因预测法和属性预测法相结合的办法预测了火山岩的物性。综合火山岩岩性和物性预测结果,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火山岩岩相的预测。分析认为裂缝发育带、中距离火山斜坡相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