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1篇
电工技术   4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化学工业   103篇
金属工艺   57篇
机械仪表   72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23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85篇
水利工程   16篇
石油天然气   68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75篇
冶金工业   174篇
原子能技术   20篇
自动化技术   1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unequal division shear-zone model to study the machining predictive theory. The proposed model only requires workpiec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cutting conditions to predict the cutting forces during the orthogonal cutting process. In the shear zone, the material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is described by Johnson?CCook model, and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strain hardening, and thermal softening are considered. The chip formation is supposed to occur mainly by shearing within the primary shear zon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chip flow through the primary shear zone are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a piecewise power law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of the shear strain rate. The cutting forces are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machining conditions and flow stress data. Predic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rthogonal cutting test data from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found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In addition, an analysis of the deviation from experimental data for the proposed model is performed, the effects of cutting parameters and tool geometry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12.
王宣  阚玉金  刘凯玉 《电工钢》2022,4(5):46-5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研究了新能源产业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协同效应与涨落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3.
图像处理技术在镍选矿厂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荣  沃国经 《矿冶》2002,11(1):37-41
系统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摄像头和视频捕获卡采集到的浮选泡沫图像进行分析 ,计算出泡沫颜色参数、气泡个数和大小、泡沫的稳定度和移动速度等泡沫物理参数。根据它们评估浮选过程 ,并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浮选泡沫层精矿品位。该系统已经应用到金川公司选矿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4.
四川盆地广元-梁平古裂陷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四川盆地北部广元-梁平地区发育一个北西-南东向古裂陷,称之为"开江-梁平古裂陷"。由于对广元-梁平古裂陷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川北和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因此有必要对该古裂陷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广元-梁平古裂陷槽内外的露头和钻井资料,并根据地层不整合面特征、沉积充填特征、测井曲线突变特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沉积记录以及地震剖面约束,发现广元-梁平古裂陷槽内仍存在茅口组三段(茅三段)和四段沉积物,槽内茅口组顶部缺乏广泛岩溶,表明茅口组减薄并非岩溶侵蚀造成,而是由相变导致的。广元-梁平古裂陷的雏形最早形成于茅三段和茅四段沉积期,吴家坪期在此基础上继承性发展,长兴期拉张裂陷活动加剧,热液活动加强,构造沉积分异明显,为古裂陷发育的高峰期,直至飞仙关组四段沉积期,古裂陷才完全被填平补齐。广元-梁平古裂陷对环裂陷槽中-上二叠统多层系储层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不仅控制着茅口组生屑滩储层的发育,还控制着吴家坪组颗粒滩储层的发育,且吴家坪组储层中存在油气运聚过程,发育残余孔隙,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5.
聚酰亚胺可用作高频电力变压器的包覆绝缘材料,但要面临因沿面放电而可能导致的绝缘失效问题,可借助于材料改性技术解决.该文通过引入1%、2%、5%摩尔含量的1,3?双(3?氨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GAPD)和等效含量的SiO2,分别对聚酰亚胺薄膜进行分子结构改性和纳米复合改性,以两种方法实现其硅氧功能化...  相似文献   
116.
<正>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激励人们探索新的材料设计理论并开发新材料体系的原动力。近年来,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不断涌现,并相继成为研究热点,由高熵合金发展而来的高熵陶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2004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叶均蔚和英国牛津大学Cantor两个课题组几乎同时提出了高熵合金(High-entropyalloys)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7.
针对多移动机器人编队避障的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距离-角度优先级避障策略.根据机器人数量建立合理队形数据库;充分考虑机器人的自身安全距离和通信范围的约束进行队形和避障方式的选择;然后采用领航者-跟随者的编队控制方法,建立领航-跟随者运动模型并对其相对位姿进行运动学分析,使机器人完成稳定编队的同时安全高效地通过...  相似文献   
118.
基于视频编辑模型的视频淡入、淡出和叠化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视频编辑模型,推导出几个能用于检测镜头淡入、淡出和叠化的重要特征:方差、边界强度、有效平均梯度和双重色度差。通过比较,我们选取了方差序列和双重色度差特征作为检测依据,首先利用方差序列检测淡入、淡出和可能的叠化位置,以保证取得高的查全率,然后利用双重色度差序列确认叠化以提高检测准确率。由于检测对DC序列进行,算法计算时间复杂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19.
图象分割是图象分析中的关健步骤。对图象分割的评价是研究分割技术性能的有效手段,其中分割质量测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一类新的客观质量测度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为了验证新测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全面的分割技术分类法。在此基础上选取各类技术中有代表性的算法借助新的质量测度进行了实际评价比较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0.
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一种特殊的成藏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是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最大气田之一,其地质储量为260×108m3,基本探明储量64×108m3.该气田深部由层状与块状气藏组成,浅部为富含氦气的天然气藏。根据二氧化碳气田的组成与同位素数据表明二氧化碳气来源于深部地幔。各气藏主要是通过裂缝运移、聚集而成。其成藏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