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0篇
轻工业   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12.
徐维铮  吴卫国 《含能材料》2019,27(8):661-670
为了研究后燃烧效应对爆炸场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考虑后燃烧效应密闭空间内爆炸场数值计算方法,将简化的反应率模型,耦合到三维两组可压缩欧拉方程中近似考虑后燃烧效应。并通过建立气体内能与热容之间的关系求得瞬态温度,根据热力学关系建立绝热指数计算公式。基于FORTRAN平台,采用五阶WENO有限差分格式,自主开发考虑后燃烧效应密闭空间内炸药爆炸场三维数值计算程序。基于所开发的程序数值探讨内爆炸场演化过程及后燃烧效应对爆炸场参数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1)准静态温度、绝热指数及超压数值解与考虑后燃烧效应的理论解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5%,初步验证了所开发程序的可靠性。(2)后燃烧效应在内爆炸场数值模拟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一内爆炸工况下,准静态温度、绝热指数及超压数值解与不考虑后燃烧效应的理论解误差分别高达25%,6%,3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复印物镜像质评价的光学传递函数标准,并简单介绍了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
当前节能减排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本文提出一种野外发电装置。基于热能和光能的野外发电装置主要由利用野外废弃的木材或落叶燃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的一级发电系统和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发电的二级发电系统。本装置储存的电能即可以解决人们在野外宿营时用电设备缺电的问题,又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静电复印机变倍成像系统的结构原理作出近轴光学分析,并进行简单的计论。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每一个光学设计者或者光学仪器的总体设计者通常都将遇到光学系统的初始解这类问题。以往所习用的那种初始解方法不论在时间上或方法上都较难得到一个最优解,特别在当前,光学系统象差的自动平衡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基本上达到了实用的地步,而对初始解的自动创成至今未见有较成功的报导。Pegis[]等撰文写过有关光学初始结构的半自动设计文章,但他们所使用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变倍的目视光学仪器中,放大倍率的均匀改变,主要依赖于应用变倍的物镜或变倍的转象系统,而很少应用变倍的目镜,这是由于现代目视仪器的目镜除了要求具有大的视场角、足够大的通光孔径和远的出瞳距离外,还应具有短小的长度,而在双目仪器中,由于受到双目间距最小值的限制,目镜的直径也不宜太大,从而限制了变倍目镜的应用。但是,在广角目视测量仪器中,为了均匀地改变放大倍率,应用变倍目镜是最适宜的,因而变倍目镜在国外得到很  相似文献   
18.
全封闭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薄板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  孔祥韶  周沪  徐维铮  吴卫国 《兵工学报》2018,39(8):1582-1589
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内部长时程准静态压力载荷会对结构极限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其结构响应与敞开环境空爆下的情况有较大区别。计算分析了方形薄板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动态响应,基于薄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提出了用于评估结构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极限变形的无量纲损伤数。该无量纲损伤数考虑了舱室体积、炸药能量、结构几何尺寸及屈服强度等因素对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响应特性的影响。薄板变形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极限变形与板厚比和无量纲损伤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可通过拟合获得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极限变形的快速预报经验公式。提出的无量纲损伤数考虑了板大变形响应过程中的中面膜力效应和板厚影响,更加适合于分析薄板在内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大挠度变形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热能和光能的野外发电装置,主要由利用野外废弃的木材或落叶燃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的一级发电系统和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发电的二级发电系统组成。本装置储存的电能即可以解决人们在野外宿营时用电设备缺电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