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43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塑性力学镦粗工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镦粗工艺理论方面 ,提出了圆柱体平板间镦粗时的刚塑性力学模型的拉应力理论和静水应力力学模型的切应力理论 ,并经定性物理模拟、光塑试验及数值模拟证明 ;设计了锥形板镦粗的新工艺 ;提出了广义滑移线法 ,将经典滑移线理论拓展到能求解所有二维问题和轴对称塑性变形问题 ;发展了主应力法 ,提出了力学分块法。  相似文献   
52.
以小松E4D800+500-MB机械压力机为例,介绍其结构组成与特点,并对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3.
综述了气相法白炭黑的特性及其在涂料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一种新的大型外圆磨床减振装置一圆柱形弹簧和粘滞阻尼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55.
采用光塑性法对FM上下V型砧新锻造法的锻件心部应力状态进行了测试与计算。得出了当砧宽比W/D=0.34时,锻件心部处于三向压应力的结果。该结果与作者所作的定性模拟结果相吻合。研究内容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不同工况环境对含间隙铰链接触碰撞力的影响,以提高空间机构的运行及空间指向精度,基于分型理论、Lankarani-Nikravesh模型及宏微观理论,考虑摩擦与微凸体间的阻尼等因素,得到了新的含间隙旋转运动副元素间接触碰撞力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单一因素试验法,研究了转速、间隙、不同...  相似文献   
57.
为综合出更多具有连续转轴的并联机构新机型,提出一种具有连续转轴的两转一移(2R1T)并联机构型综合新方法。运用螺旋理论,给出该类机构约束螺旋的空间布置,提出并联机构连续转轴的判别条件,确定分支运动副类型及空间位置关系。基于分支约束力与分支运动副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证明了该类机构能够实现连续转动。利用该方法对具有平面上任意直线为连续转轴的对称两转一移并联机构进行综合,并仿真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该综合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58.
为揭示基体表面粗糙度对MoS_(2)/Ti固体润滑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其摩擦磨损机理,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轴承钢基体上沉积MoS_(2)/Ti薄膜。通过划痕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粗糙度轮廓仪,分别评价MoS_(2)/Ti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物相成分、表面微观形貌以及表面粗糙度,并采用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干摩擦、固体-油复合润滑和固体-脂复合润滑条件下,MoS_(2)/Ti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基体表面粗糙度的增加,MoS_(2)/Ti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加;薄膜中(002)_(MoS_(2))和(100)_(MoS_(2))衍射峰的强度先减弱后增加;薄膜与基体的结合性能降低。当基体表面粗糙度为0.01μm时,干摩擦条件下MoS_(2)/Ti薄膜具有良好的润滑特性,平均摩擦因数为0.101,磨痕浅且小;随基体粗糙度的升高,样品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薄膜的主要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转变为屑片形成和破碎。当基体粗糙度较大时(R_(a)=0.26μm),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大于机械啮合作用。采用固体-油复合润滑,高基体粗糙度的薄膜磨损表面不再出现片层剥落现象,磨痕较浅,平均摩擦因数最高可减小19%。固体-脂复合润滑条件下,样品摩擦磨损性能较差,基体粗糙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9.
针对现有三平移微动机构存在的工作空间小、运动精度不高等问题,采用大行程柔性板簧与高精度缺口型柔性铰链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近似完全解耦的大行程高精度的3-PRC并联微动机构,并进行结构优化。采用矢量法得到机构的输入-输出关系,并给出该机构理论伴随运动误差。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机构的放大比、伴随运动误差等性能进行评估。最后制作了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测试验证机构的输出及解耦性能。结果显示,新型并联微动机构可以实现空间3维移动,机构的工作空间能达到188.75μm×186.0μm×185.12μm,最大伴随运动误差为5.6%。  相似文献   
60.
并联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基于新型3-UPU并联机构,设计了一种针对中型管道的双重驱动管道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并联机构作为支撑驱动机构来实现支撑运动模式,包括转弯运动及在非圆柱形管道中行走。同时该并联机构具有连续转动能力,保证了机器人转弯运动的平稳性。采用四叶螺旋作为机器人的螺旋驱动机构,实现螺旋运动模式,提高机器人的运行速度。设计了一种联接变角单元,可实现两种运动模式之间的转换,并通过调整螺旋角来改变机器人螺旋运动时的速度。该管道机器人结构紧凑、速度快、运行平稳,可以在人所不能触及的管道内部进行检测和日常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