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1篇
  免费   2282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电工技术   1870篇
综合类   2005篇
化学工业   2447篇
金属工艺   1106篇
机械仪表   1314篇
建筑科学   1269篇
矿业工程   551篇
能源动力   442篇
轻工业   2141篇
水利工程   883篇
石油天然气   620篇
武器工业   252篇
无线电   213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27篇
冶金工业   823篇
原子能技术   241篇
自动化技术   2799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736篇
  2021年   940篇
  2020年   632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465篇
  2017年   563篇
  2016年   575篇
  2015年   837篇
  2014年   1027篇
  2013年   1267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622篇
  2010年   1564篇
  2009年   1475篇
  2008年   1492篇
  2007年   1490篇
  2006年   1392篇
  2005年   1062篇
  2004年   816篇
  2003年   542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70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究陶瓷干法造粒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挡板对粉体混合效果影响,构建欧拉气-固两相流模型分析空气与粉体相互作用,简化造粒区域并建立粉体混合过程三维物理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法、多重参考系法模拟造粒室旋转运动,修正RNG离散模型分析湍流状态.根据径向及轴向粉体体积分数分布、速度场探究不同挡板对粉体混合影响,并改进挡板位置和结构以提高粉体混合程度.结果表明:当造粒室内分别含矩形壁挡板、矩形底挡板、半圆形壁挡板时,粉体轴向体积分数高于0.27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29%、40%、37%;粉体径向体积分数高于0.29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24%、15%、33%;粉体轴向平均速度分别为0.4 m/s、0.5 m/s、0.6 m/s;对不同粒径的粉体进行密度测定实验,当造粒室内含矩形壁挡板时,粉体密度基本为1.9 g/cm3,一致性较好.该结果显示矩形壁挡板造粒室内的粉体堆积程度最低,粉体混合性能最优,该模型及结果能够有助于提高对陶瓷干法造粒室气固两相流流场的理解,并对造粒室挡板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2.
主要对水流在流入和流出调压室时,其流量比、阻抗孔面积和运行机组数目的变化对调压室阻力系数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对双机共用尾水调压室的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调压室的阻力系数会随着流量比的增大和阻抗孔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其中,在分流工况时,双机运行的调压室阻力系数比单机运行的调压室阻力系数要大;在合流工况时,单机运行的调压室阻力系数与双机运行时的相差无几。试验结果可为类似型式的尾水调压室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83.
廖姣  张兴  张文明 《人民长江》2017,48(7):83-87
针对泥沙直径对混流式水轮机蜗壳和导水机构内部流场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固液两相流模型对某电站的高水头混流式水轮机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通过单一变量法来研究不同来流泥沙的直径对蜗壳和导水机构内部压力及泥沙分布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清水相比,含沙水流会不同程度地使蜗壳和导水机构内部的水压力载荷增加,在相同工况下,蜗壳底部、蜗壳鼻端、固定导叶和活动导叶头部的泥沙浓度较大;小直径下泥沙分布均匀,随着泥沙直径的增加,泥沙浓度的梯度变大,泥沙分布更加集中,从而会使磨损加剧。该研究成果可为在含沙水流中运行的水轮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孤东油田二区开发单元,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及驱替水与油层内流体流度比制约着注入水的驱油效果,水驱采收率不高。针对二区油藏特点及水驱开发现状,决定开展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85.
采用改进的Ellis平衡釜测定了在常压(100.7 kPa)下三个二元物系α-蒎烯+β-蒎烯(428.82 K ~ 438.13 K),α-蒎烯+对伞花烃(429.05 K ~ 447.15 K),β-蒎烯+对伞花烃(439.20 K ~ 448.66 K)和一个三元物系α-蒎烯+β-蒎烯+对伞花烃(432.17 K ~ 448.11 K)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并利用Herington规则,以积分检验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选用Wilson、NRTL、UNIQUAC和UNIFAC活度系数方程进行关联和估算,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二元物系的最佳配偶液相活度系数模型的能量参数,并比较了汽相组成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其平均相对偏差均小于0.40 %。将得到的最佳Wilson二元模型参数直接用于该体系三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预测,计算的平衡温度与实验测得的平衡温度平均偏差为0.16 K。  相似文献   
86.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是当前文化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高新技术开发园区视角,从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效果等三个方面探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理,并从政策、文化产业融资、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充分融合,提出了塑造文化品牌、增加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
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萃取技术分离难以分离得到高纯单一重稀土,尚需萃取色层技术.本综述简要介绍了萃取色层分离技术要点,对国内外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提出了萃取色层技术分离提纯稀土所面对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展望.迄今用于稀土元素分离的萃淋树脂所含的萃取剂主要为酸性含磷萃取剂,包括P507,P204,5709等,制约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淋洗酸浓度过高、且需采用梯度淋洗.Cyanex272萃淋树脂是分离稀土的发展方向.结论指出,应加强萃淋树脂对金属萃取饱和容量的提高、减少萃取剂损失及加强传质数学模型等基础课题的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预计萃淋树脂技术将会在稀土元素的分离中得到实际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8.
马喜平  黄莉  杨立  廖明飞  李俊晨 《精细化工》2020,37(3):604-608,628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环糊精改性超支化功能单体(MAH-β-CD-HPEA)、甜菜碱(DEPS)为原料合成了四元共聚物PADAH。考察了引发剂质量分数、AM与AA质量比、DEPS与MAH-β-CD-HPEA质量比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合成条件为:AM与AA的质量比为2∶1(共占单体总质量的85%),DEPS与MAH-β-CD-HPEA的质量比为14.5∶0.5(共占单体总质量的1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3%。性能研究表明,该共聚物的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溶液黏度可达643 mPa·s,3500 r/min剪切20 s后黏度保留率高于80%;90℃时,PADAH的黏度为237m Pa·s,黏度保留率为37.5%,均优于未加MAH-β-CD-HPEA的甜菜碱型聚合物(PADA)和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  相似文献   
89.
基于改进A*算法的越野路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的越野路径规划问题, 研究并分析了地形坡度和地表属性对于车辆路径规划的综合影响。引入了窗口移动法对地形进行先期的坡度计算和通行性分析, 就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分别建立了地表属性的粗糙度评价指标, 并采用面积占优法将地表属性栅格化。通过建立禁忌表, 叠加了坡度与粗糙度的约束影响以减少搜索范围, 提高搜索效率。构造了改进A*算法的估价函数, 并结合expand表、open表、closed表以及path表设计了考虑坡度和粗糙度约束的路径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符合真实地形环境的越野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90.
Lanaset染料染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果证明了硫酸铵替代Albegal SET的可能性,其染色牢度和匀染性都达到了Lanaset染色体系要求的标准,并具有更高的上染率。与中性染料相比,条染复精梳制成率提高3.6%.纺纱制成率提高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