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4篇
  免费   1512篇
  国内免费   942篇
电工技术   1291篇
综合类   1226篇
化学工业   1415篇
金属工艺   833篇
机械仪表   855篇
建筑科学   941篇
矿业工程   413篇
能源动力   312篇
轻工业   1582篇
水利工程   376篇
石油天然气   426篇
武器工业   247篇
无线电   147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84篇
冶金工业   675篇
原子能技术   221篇
自动化技术   1834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502篇
  2021年   598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495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829篇
  2012年   1024篇
  2011年   1095篇
  2010年   1080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1164篇
  2006年   911篇
  2005年   781篇
  2004年   522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26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为了研究互联电力系统在级联事件下的频率和电压长期动态特性及其控制,提出了一种网络结构保留的多区域互联系统长期动态仿真模型和算法。与动态潮流计算相似,模型假定系统已渡过初始的暂态稳定阶段且有足够阻尼,从而忽略同一控制区域的机组间相对摇摆,即假定每个控制区域具有统一的频率动态,即区域内惯量中心动态,以便仿真几分钟及更长时间的长期动态。IEEE 30节点3区域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了文中建议的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与详细机电暂态仿真软件仿真结果的比较表明,“区域统一频率动态”假定引起的系统长期动态仿真误差在工程上可以接受。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级联事件下的频率和电压长期动态的稳定控制和协调提供了仿真工具。  相似文献   
32.
高温稀土永磁Sm2(Co,Cu,Fe,Zr)17 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了高温稀土永磁材料Sm(Coba1Fe0.26Cu0.05Zr0.026)7.0,研究了磁性能与工艺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可使材料的Br和(BH)max增大,但是使Hci降低;适当提高真空预烧温度,可使材料在较低烧结温度下致密化,具有较高的Hci和(BH)max和温度稳定性.真空预烧温度过高使性能的急剧降低,其主要原因是Sm的析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材料的磁性能参数分别为:Br1.08T3Hci2286kA/m,Hcb932kA/m,(BH)max220.8kJ/m^3;β20-200℃为-0.19%/℃.  相似文献   
33.
128×128红外焦平面阵列时序分析与温控电路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微测辐射热计的 12 8× 12 8凝视型非致冷红外热像仪的系统框图 ,论述了一种新型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温控电路设计方案以及读出电路时序的FPGA实现方法 .该方案具有高集成度、高精度、低成本、布线简单等优点 ,为热像仪系统的研制开发提供了设计思想 .  相似文献   
34.
综述了粉末冶金温压工艺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温压工艺的粉末原料、聚合物、温度、压力、烧结环节对温压工艺的影响和温压工艺的致密化机理。详细介绍了温压工艺的新进展—流动温压、高压温压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5.
制备了一种工作温度约1 173 K的C/C复合材料抗氧化复合涂层,它由磷酸盐过渡层和陶瓷相阻挡层构成,通过与单一陶瓷相涂层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它的抗氧化机理。涂覆有该复合涂层的C/C复合材料试样,在空气中1 173 K时氧化10 h的失重率为11.25%,氧化失重率为9.84×10~(-5)g/(cm~2·min),而且其氧化失重率随氧化时间延长而降低;4 h内经过30次从1 173 K至室温急冷急热循环后,失重率为6.38%,涂层基本完好,说明涂层在温度不超过1 173 K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该种涂层适合于中温下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保护。  相似文献   
36.
通过分析影响磁体高温性能的因素,设计了新磁体的成分为:Cu含量高,Fe含量低,Zr适量,Sm含量高;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高温Sm_2(CoFeCuZr)_(17)永磁体。制得的磁体室温磁性能为:B_r1.075 T,H_(ei)2 098.2 kA/m,H_(eb) 776.1 kA/m,H_k843.8 kA/m,(BH)_(max)210.0 kj/m~3;在200℃时的磁性能为:B_r0.991 T,H_(ci)1 175.7 kA/m,H_(cb)531.7 kA/m,H_k577.9 kA/m,(BH)_(max)172.5 kJ/m~3;矫顽力温度系数β(20~200℃)为-0.24%/℃。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磁体的使用温度均超过400℃,为高温环境(高于400℃)提供了一种实用性永磁材料。  相似文献   
37.
生态公路概念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仪晓慧 《山西建筑》2007,33(24):363-365
通过对生态公路概念的分析,深入剖析了生态公路的内涵,总结了生态公路的特征,从宏观上科学地把握了生态公路的思想精髓,从而进行总结,为生态公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锌中的痕量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毅  王劲榕 《云南冶金》2004,33(4):45-46,57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锌中的痕量汞,研究了金属锌消解的最佳条件,本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为0.73μg/L,检测限为0.22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1%,回收率为96%-102%。  相似文献   
39.
40.
Electron transfer by domain movement in cytochrome bc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ytochrome bc1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spiratory enzyme complexes residing in the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Cytochrome bc1 transfers electrons from ubiquinol to cytochrome c and uses the energy thus released to form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across the inner membrane. Our X-ray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 from chicken, cow and rabbit in both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inhibitors of quinone oxidation, reveal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for the extrinsic domain of one component of the enzyme, an iron-sulphur protein. One location is close enough to the supposed quinol oxidation site to allow reduction of the Fe-S protein by ubiquinol. The other site is close enough to cytochrome c1 to allow oxidation of the Fe-S protein by the cytochrome. As neither location will allow both reactions to proceed at a suitable rate, the reaction mechanism must involve movement of the extrinsic domain of the Fe-S component in order to shuttle electrons from ubiquinol to cytochrome c1. Such a mechanism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observed in redox protein comple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