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94篇 |
免费 | 1077篇 |
国内免费 | 60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43篇 |
综合类 | 1007篇 |
化学工业 | 1806篇 |
金属工艺 | 670篇 |
机械仪表 | 1232篇 |
建筑科学 | 1625篇 |
矿业工程 | 888篇 |
能源动力 | 423篇 |
轻工业 | 1701篇 |
水利工程 | 682篇 |
石油天然气 | 669篇 |
武器工业 | 304篇 |
无线电 | 142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65篇 |
冶金工业 | 596篇 |
原子能技术 | 247篇 |
自动化技术 | 16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63篇 |
2023年 | 396篇 |
2022年 | 422篇 |
2021年 | 453篇 |
2020年 | 459篇 |
2019年 | 437篇 |
2018年 | 485篇 |
2017年 | 244篇 |
2016年 | 284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823篇 |
2013年 | 655篇 |
2012年 | 752篇 |
2011年 | 769篇 |
2010年 | 775篇 |
2009年 | 781篇 |
2008年 | 787篇 |
2007年 | 772篇 |
2006年 | 740篇 |
2005年 | 698篇 |
2004年 | 644篇 |
2003年 | 632篇 |
2002年 | 526篇 |
2001年 | 485篇 |
2000年 | 455篇 |
1999年 | 328篇 |
1998年 | 294篇 |
1997年 | 305篇 |
1996年 | 252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41篇 |
1993年 | 223篇 |
1992年 | 175篇 |
1991年 | 172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94篇 |
1988年 | 108篇 |
1987年 | 102篇 |
1986年 | 75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74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了提高弹丸命中目标的概率,提升战斗部的作战效能,基于单爆炸成型弹丸(EFP)战斗部更易命中、摧毁目标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周向整体式多爆炸成型弹丸(MEFP)战斗部,即在战斗部外壳面沿圆周方向分层均匀布置药型罩,在爆炸载荷作用下药型罩翻转形成多束EFP,对周围空间目标进行毁伤。利用LS-DYNA软件,分析药型罩排列方式、排列层数以及MEFP战斗部起爆方式对MEFP成型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错式较平行式周向结构所形成子EFP的综合性能更好;随着药型罩排列层数的增加,所形成的子EFP速度也越大;线起爆方式比三点起爆方式所形成的子EFP轴向速度大。 相似文献
33.
基于岛津离子色谱仪和Shodex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ClO2-的方法。该方法在ClO2-质量浓度为0.20~2.0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99 9,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3 m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63%,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0.52%,无显著性差异。该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精密度,可很好地测定饮用水中的ClO2-。 相似文献
34.
35.
为提高中国毛虾的贮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研究了不同气体比例及温度对中国毛虾贮藏稳定性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体积配比的N2、CO2和空气对照对毛虾样品进行包装,分别置于25、4、-18℃条件下贮藏,检测毛虾菌落总数、pH、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色差、感官评价、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冷藏(4℃)、冷冻(-18℃)条件下,毛虾TVB-N、TBA、pH等指标变化速率明显低于室温条件下(25℃),低温条件下有效抑制毛虾的色泽变化和含氮、硫化合物生成,且温度越低贮藏效果越好。气调包装能有效延长毛虾贮藏期,控制微生物的代谢繁殖,毛虾贮藏期间有护色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贮藏温度为-18℃,气体配比为70%N2、30%CO2的气调包装条件毛虾的贮藏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36.
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的食品中嘌呤类物质检测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食用菌、蔬果以及常见调味品中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消费者健康饮食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常见食品中总嘌呤含量以水产品最高,其次为畜禽肉类,植物性食品中最低。其中,水产品和畜禽肉类中总嘌呤含量分别为147.46~433.15 mg/100 g和106.09~138.16 mg/100 g,且以次黄嘌呤为主;内脏猪肝中嘌呤则以鸟嘌呤和腺嘌呤为主,总嘌呤含量在280 mg/100 g以上;检测的6种植物性食品中,4种总嘌呤含量小于50 mg/100 g。在检测的多种调味品中,鸡精、鸡鲜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较高,达到500 mg/100 g以上,海鲜类酱料总嘌呤含量高于150 mg/100 g,豆类调味品中总嘌呤含量约在120 mg/100 g,而蔬果类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小于50mg/100 g,不同食品类的嘌呤分布除了含量外,尚与呈味...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基于有色Petri网和时问Petri网理论,给出了单个机场起飞的多架飞机执行航班的有色Petri网模型,建立了多机场多航班有色-时间Petri网模型,提出了航班延误波及分析方法,用于判断当源机场发生航班延误时,从源机场起飞的各个飞机的下游机场是否出现航班延误,并分析和预测延误时间。仿真实验表明,松弛时间越大,越能够有效吸收延误波及;初始延误时间越长,波及下游机场个数越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