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8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3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75篇 |
化学工业 | 153篇 |
金属工艺 | 146篇 |
机械仪表 | 87篇 |
建筑科学 | 178篇 |
矿业工程 | 34篇 |
能源动力 | 19篇 |
轻工业 | 148篇 |
水利工程 | 34篇 |
石油天然气 | 28篇 |
武器工业 | 17篇 |
无线电 | 11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6篇 |
冶金工业 | 32篇 |
原子能技术 | 6篇 |
自动化技术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采用高能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在1000℃制备了NiTi合金,研究了镍含量和烧结压力对NiTi合金致密度、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高能球磨后,粉末颗粒尺寸减小,随着镍含量增加,Ni相衍射峰向高角度偏移。NiTi合金致密度随着烧结压力增大而增大,在低烧结压力下,合金致密度随着镍含量增加从94.7%降低到84.6%;在高烧结压力下,合金致密度随着镍含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镍含量为45%(质量分数,下同)时,合金致密度最低。NiTi合金中主要由NiTi相、NiTi2相和Ni3Ti相组成,Ni3Ti相含量随着镍含量和烧结压力增大而增大,并且镍含量和烧结压力增大会引起Ni3Ti相晶格畸变。随着镍含量从0%增加到65%时,合金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在镍含量为50%时,显微硬度最大。在相同化学成分下,合金显微硬度随着烧结压力增大而增大。增大镍含量和烧结压力会降低NiTi合金磨损率,显著提高合金耐磨性。室温下NiTi合金的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相似文献
52.
多弧离子镀制备TiN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1不锈钢上进行多弧离子镀沉积TiN涂层,研究了TiN涂层在400~800℃间的高温氧化性能。对涂层氧化后的表面形貌、表面成分等进行了研究。用热重(TG)法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析粉末试样的加热氧化情况。结果表明:氧化温度较高时,增重量大且氧化严重,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表面氧元素含量上升,氮元素含量下降;经过600℃氧化,TiN膜层开始出现局部氧化皮。热分析结果表明:TiN粉末在450℃开始发生增重,氧化总增重量为26.63%。起始氧化温度为623.7℃,放热焓为-2112μVs/mg。 相似文献
53.
目的采用不同表面改性方法处理聚酰亚胺,研究温度、湿度、紫外辐照和原子氧等环境因素对聚酰亚胺基体及涂层的侵蚀效应。方法用碱性溶液(NaOH)、硅烷偶联剂(KH-550)分别在水热及溶剂热条件下处理聚酰亚胺薄膜。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溶胶,并在改性后的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制备二氧化硅涂层。处理后样品的亲水性变化由接触角测量仪测定,透光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表面形貌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结构变化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环境效应试验用紫外老化箱和原子氧模拟试验装置进行评价,并用扫描电镜和材料显微镜表征环境因素对涂层产生的影响和破坏作用。结果实验得出的最佳表面处理条件为:(1)NaOH浓度0.1 mol/L,水热温度120℃,时间60 min;(2)20vol%KH-550+80vol%Et OH,溶剂热温度180℃,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处理后的聚酰亚胺基体与二氧化硅涂层界面结合较牢固。结论使用碱液水热处理与硅烷偶联剂溶剂热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可有效改善Si O2涂层与聚酰亚胺基体的界面粘附性。所制备的涂层均匀致密,具有很好的抗原子氧侵蚀能力,但在储运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湿度对涂层产生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在不同电源、不同气压、不同温度工艺参数下对Q235钢表面进行辉光等离子渗Cr.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渗层组织形貌,用能谱仪进行渗层Cr元素浓度分布测定,用X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电源渗Cr的渗层均出现反应扩散现象,渗层均为明显的柱状晶组织;脉冲电源渗Cr层厚度最大达到100 μm以上,表面Cr含量达到40%(w%)左右,渗层距表面10μm处Cr含量达到10%以上,渗Cr层成分分布明显好于直流电源和双辉双电源;脉冲电源渗Cr随气压的升高,渗层厚度及Cr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工艺条件下最佳气压值为30 Pa;脉冲电源渗Cr随着温度的升高Cr渗层厚度增加,渗层Cr浓度分布曲线随温度的升高由表面向内梯度变得平缓且浓度提高. 相似文献
56.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Q235钢表面合成TiN渗镀层,从渗镀层厚度、相结构、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外观和表面显微硬度等方面研究不同的Ar、N2流量比对形成TiN渗镀层的影响.结果表明,Ar、N2流量比对合成TiN渗镀层的厚度基本无影响;随着Ar、N2流量比的降低,TiN渗镀层由(200)转化为(111)择优取向生长;在各流量比下的渗镀层均呈"胞状"形貌,但流量比越低,胞状向外"突起"现象越明显,渗镀层越致密,表面硬度也相对越高;当流量比为8∶ 1时,TiN渗镀层表面Ti、N原子个数比最接近1∶ 1; TiN渗镀层表面颜色随着Ar、N2流量比的变化而不同,其实质是渗镀层中ε-Ti2N相、α-Fe相和ε-TiN相的含量不同,随着N2比例的提高,TiN渗镀层颜色由浅黄-黄色-金黄-深黄色变化,金黄色的渗镀层表面硬度最高;最佳Ar、N2流量比参数为8∶ 1,此时TiN渗镀层表面显微硬度平均值最高,达到了3120 HV0.05. 相似文献
57.
58.
59.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经各地推荐,教育部、 相似文献
60.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厚约65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并对不锈钢基材与渗锆合金层分别进行硬度检测与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渗锆后,试样表面的硬度约为1530 HV0.05,明显大于不锈钢基材的表面硬度(约为350 HV0.05);渗Zr合金层的硬度由表及里逐渐降低,呈梯度分布;在0.5 mol·L-1H2SO4溶液、0.5 mol·L-1HNO3溶液、3.5%NaCl溶液中,不锈钢基材的相对腐蚀速度分别是渗Zr合金层的2.18倍、9.73倍、2.44倍;未处理的不锈钢表面腐蚀较为严重,而渗Zr合金层表面只出现轻微的局部腐蚀,可见经渗锆处理后,不锈钢的耐蚀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