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2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448篇
电工技术   914篇
综合类   860篇
化学工业   1429篇
金属工艺   524篇
机械仪表   1138篇
建筑科学   1141篇
矿业工程   665篇
能源动力   319篇
轻工业   1049篇
水利工程   503篇
石油天然气   623篇
武器工业   169篇
无线电   12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3篇
冶金工业   465篇
原子能技术   180篇
自动化技术   135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369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426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639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686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552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解决B-L水驱前缘理论中前缘推进位置的准确度有限问题,基于泊肃叶方程,通过联立油藏物质平衡方程,转化为地层压力与流管数的最小化问题,运用遗传算法寻优最小目标值,获取各注采方向的流管数,从而确定注采井间驱替面积.该模型量化了B-L方程中驱替面积参数取值,利用改进后的井间驱替面积计算公式,提高了连通的注采井之间水驱前缘推进位置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更加符合油田实际生产,对类似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有效改善大跨度桥梁中管翼缘焊接箱型截面构件的耐久性的问题,提出采用耐候钢代替普通钢的管翼缘箱型截面梁。同时,为了研究耐候钢管翼缘焊接箱型截面构件填充混凝土后在全熔透和部分熔透条件下的单轴承载力性能,开展了焊接矩形截面在三种不同焊缝熔深下的耐候钢管混凝土截面轴压短柱试验研究。分别测试每个试件在单轴压力作用下的静态应变、动态应变,以及竖向位移和侧向位移。对比构件承载力的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熔深下焊接箱型截面管翼缘组合构件的承载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耐候钢管翼缘焊接箱型截面构件的全熔透焊缝承载力高于部分熔透焊缝承载力。2)全熔透试件开裂时的竖向位移较部分熔透试件的位移值大,而不同熔深下构件的横向位移测点L4随轴压荷载的增大而有增加,L3测点横向位移规律不明显。3)不同耐候钢管翼缘焊接箱型截面构件横向整体受拉,局部在顶部角部位置受压。构件的混凝土内部和钢板表面应变情况复杂,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3.
利用X射线衍射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检测了取向硅钢板表层和中心部位的宏观织构和微观晶粒取向分布,观察了相应的晶粒组织。结果表明,二次再结晶不彻底的成品钢板的表面会残留非{110}<001>取向的小晶粒,并影响钢板的软磁性能。取向硅钢板表层的晶粒取向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钢板的质量,因此可以借助X射线表面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取向硅钢织构的工业在线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4.
成品油长距离输送容易引起管道内壁腐蚀,从而影响成品油的安全输送.因此,以国内某成品油输送管道钢材和油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成品油输送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研究实验,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管道内防腐蚀措施建议.静态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0号柴油对输送管道钢材的静态腐蚀速率略大于90号汽油和93号汽油,腐蚀时间越长,静态腐蚀速率越小.动态腐蚀实验结果表明,3种成品油中0号柴油的动态腐蚀速率最大,成品油流速越大,动态腐蚀速率越大;实验时间越长,动态腐蚀速率越小;成品油含水量越高,动态腐蚀速率越大.针对成品油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以通过改变金属材质、管道内涂层、改善成品油性能以及电化学防护等方式来降低成品油对输送管道内壁的腐蚀速率,从而有效延长成品油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5.
钱志鸿  马惠  蒋平  张磊  冯可心  郭凯 《当代化工》2021,50(10):2449-2452
乳液体系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调驱体系和提高采收率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相比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制备的乳液体系,利用化学驱组分与纳米材料制备的乳状液通过润湿调控作用、贾敏效应以及降黏作用显著地提高了水驱后岩心的采收率.但是与传统乳液相比,新型的乳液驱油体系在界面性质特别是界面黏弹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油水界面特性的改变都会显著地影响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以及微观孔隙尺度和宏观地层尺度下的压力响应特征.目前乳液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更多考虑其粒径与地层孔隙尺寸的匹配关系,并未充分考虑纳米材料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因此未来针对乳液体系的研究将更多侧重于纳米材料对乳液界面特性的影响和对其渗流规律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6.
太阳能发电技术中传热性能的优劣影响着太阳能的利用程度。选用石墨作为强化相变材料传热性能的添加剂与三元混合熔盐(K2CO3-NaCl-Li2CO3)按照石墨质量分数为5%、10%、15%进行混合制备,使用TC3000通用型导热系数测试仪测定16种试样的导热系数。并测试经历300次循环储能、释能实验试样的导热系数循环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石墨后的混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最高可提升至原混合材料的3.38倍,当石墨的质量分数为15%时,混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大。在经历300次储能、释能实验后,材料的导热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变化浮动不高于15%。石墨作为强化材料的添加剂,可有效提升强化材料的传热性能,具有实际工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为了了解我国分析仪器的发展,推动冶金分析领域定量检测技术的进步,文章以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在国内的展示成果为依托,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基础定量检测仪器为主要分析对象,归纳总结了这些仪器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从分析检测人员的视角,讨论了该检测仪器的优势特点及应用效果;展望了定量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定量检测仪器为基础的新型高端科学仪器的发展前景。又以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辉光放电质谱(GD-MS)、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EPMA)等拓展联用检测仪器为例,介绍了设备的主要特点及应用,最终总结出LA-ICP-MS为固体样品中微量元素分析的常用技术,GD-MS技术是痕量元素分析的重要手段,EPMA技术因具有与其他仪器结合包容性高的优点,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已成为通用的分析手段。而我国定量分析检测技术正朝着现场化、专用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介绍了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实验方法在腐蚀疲劳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它将有助于金属材料腐蚀疲劳机理的探讨,并将对一些实验结果可以给出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9.
ZMl Mg合金的表面滚压强化SCIE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表面滚压对ZM1Mg合金疲劳强度和疲劳缺口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滚压可使其光滑疲劳极限提高57%,缺口疲劳极限提高200%,大大降低疲劳缺口敏感度,使q出现负值。hcp的ZM1Mg合金滚压时以滑移和孪生方式变形和形变强化,引入高的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缺口疲劳极限和降低疲劳缺口敏感度。  相似文献   
120.
针对日益严峻的煤矿大巷群冲击问题,以某矿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巷群重复冲击致灾机制及防治方法,得到如下结论:(1)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冲击地压是在特定地质环境和工程结构叠加作用下,以静载为绝对主导的自发型冲击;(2)冲击后巷道围岩抗冲击能力下降和煤体应力恢复性增长是冲击地压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支护的厚底煤承受高集中应力,成为能量释放的突破口,表现为底煤冲击;(3)采用顶板超长孔水平分段压裂技术对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进行区域卸压,通过压裂,使原本完整较好的坚硬目标岩层内形成数量众多、方位和长度不一的网状裂缝,大幅减弱岩层的整体强度,破碎后的岩层可视为塑性垫层,能起到吸收部分能量和减弱上覆顶板应力传递的作用,使应力由“硬传递”转化为“软传递”,进而降低压裂区域下方煤层的整体静载水平,使其无法恢复到冲击地压发生所需临界载荷,实现了降低冲击致灾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