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37篇 |
化学工业 | 26篇 |
金属工艺 | 133篇 |
机械仪表 | 74篇 |
建筑科学 | 18篇 |
矿业工程 | 6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9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篇 |
冶金工业 | 8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轧环机工作参数理论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环件轧制的力学规律的运动学性性质,研究和建立了环件轧制的咬入条件、锻透条件、轧制力与力矩关系、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轧环机主要工作参数的理论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为轧环设计制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福建与台湾两地的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及其学术交流活动,指出不同文化类型及其对应的文庙、寺院、妈祖庙、关帝庙、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模式,提出闽台在历史上都是移民社会,共同在一个面向海洋的环境里,不断地融合、撞击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3.
44.
环件冷辗扩芯辊进给速度规范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环件冷辗扩的特点,结合环件冷辗扩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芯辊进给速度设计规范。以矩形截面为分析对象,根据进给速度为常数、每转进给量为常数、环件外径增长速度为常数和随动导向辊圆心的旋转速度为常数这四种控制条件,提出了芯辊进给速度设计方法,推导出了直径的增长规律。根据试验数据,以Abaqus为平台,模拟了四种进给速度规范下的辗扩过程,分析了冷辗扩力和环件成形的圆度变化规律。总结了四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在不同辗扩阶段采用不同的进给规范的设计思路,以期能为环件冷辗扩的工艺和控制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汽车气压盘式制动器瞬时温度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研究,建立了紧急制动过程中制动盘与摩擦片瞬态温度场分析的有限:元模型。采用直接热力耦合有限元方法来分析制动器摩擦热的产生及其温度的瞬态分布。结果表明,摩擦片与制动盘的:最高温度和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都不一样,摩擦片的温度从内径到外径基本是升高的,制动盘表面温度是中间部分最:高,内外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与间接热力耦合方法相比,直接热力耦合方法考虑了制动器温度场与其应力应变场的瞬;态交替影响,使温度场的研究结果更接近实际工况。 相似文献
49.
在钢试片上成功沉积了钛酸钾晶须增强镍磷基化学复合镀层。在经典复合电沉积机制基础上,考虑到粒子在镀件表面的吸附强度分布,将粒子的吸附分为弱吸附和强吸附,建立了相应的化学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钛酸钾晶须与镍磷合金的复合共沉积体系中,镀液pH值为3.5~5.5范围内得到了验证。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结果研究了pH值、镀液中粒子浓度对粒子共析量、有效吸附概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镀液pH值的增加,沉积层的粒子体积分数先增加,后减小,在pH值为4.5~5.5之间出现极大值。随着镀液中粒子悬浮量的增加,镀层中粒子的共析量相应增加。粒子在镀件表面的有效吸附概率和平均吸附强度与pH值呈线性关系,斜率为正值。 相似文献
50.
应用粉末烧结方法在45钢表面制得WC-Fe/Ni/Co硬质合金覆层,并进行了组织结构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在1280~1300℃,得到的覆层与基体间通过元素的扩散渗透,产生牢固结合。覆层的组织致密、细小、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