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6篇
矿业工程   3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1.
沈阳市是个严重缺水型城市,农业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较突出。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沈阳市利用世行贷款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项目。通过大力引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使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区、县(市)结合自身的特点均采用了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地下水储量有限的地区,经济上、技术上又无开采能力的情况下,建设不同型式的集雨工程,将在汛期白白流走的径流量存储起来,结合适宜的灌溉技术,在时空上进行二次分配。通过技术、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选择最适合该地区的集雨节灌技术,提出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研究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PSD 法测量直管弯曲度的步长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PSD法测量直管弯曲度的原理,建立了直管弯曲度模型,并利用频谱分析的方法给出了该模型的频谱分析,并根据误差限确定了优化步长,为简单有效地测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输入端触发电路是为脉冲x射线仪而设计的,自成体系。利用脉冲x射线照像系统,当弹丸穿过两靶时,由线圈靶产生的正弦波过零信号触发脉冲x射线系统进行正交照像。  相似文献   
15.
吕爱民 《新建筑》2002,(1):78-79
住所适应气候是生物界的普遍法则。中国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大陆性强。因而,我国建筑的热工能耗占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也成为解决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着手点。地下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形系数小、热稳定性好,非常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需要,且具有节能、节地、节材的特点。这种低技术手段在气候恶劣、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成为我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位于缝洞型底水油藏大型溶洞处的单开临界产量计算和水锥预测缺少有效方法的实际,考虑洞内、洞外两种流动力学特征和流动规律的不同,分别在二项式流动模式和线性流动模式基础上推导出了临界产量下用于描述洞内外水锥形态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由开发初期稳定试井资料获取关键参数的方法,并可用试算法计算临界产量。应用实例表明,洞内的水锥在近井区形成尖峰,并向外快速降低为平台;洞外水锥与洞内水锥形态明显不同,其形态由内而外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17.
位置指示光源对PSD定位精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单介绍了PSD在国内外发展和研制动态,并就位置指示光源对PSD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明:在位置测量时,指示光源强度波动对PSD定位精度并非像一般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影响,而只是在特定范围内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同时,实验还表明,光源的光斑大小、形状对位置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缝洞型底水油藏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其储集层抽象成渗透率突变的地质模型,并应用油气渗流理论推导出了部分打开缝洞型底水油藏的水相分流量方程,同时对分流量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方程可准确描述不同储集层条件、不同生产压差下的含水率变化规律。该理论的建立为缝洞型底水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吕爱民 《华中建筑》2005,23(2):161-168
~~未来建筑师作品辑粹@吕爱民  相似文献   
20.
吕爱民 《华中建筑》2003,21(6):27-28
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庇护建筑内部气候的“壳”,也是建筑汲取外部气候资源的通道,因而围护结构应该在建筑的构建过程中被作为一种资源有效而高效地利用。强化建筑围护结构的资源属性,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使气候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满足建筑的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