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9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金属单质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寻找碱性溶液中锌电极的代汞缓蚀剂,应用腐蚀实验、极化曲线及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Pb、Cd、In、Hg和Bi等金属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考虑到各种添加剂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在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上,采用置换反应的方法将所研究的金属添加到锌电极表面。此方法既简单,又能使添加物均匀分布在锌的表面上,有效地影响锌电极的表面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将Pb、Cd、In、Hg加到锌粉表面能增加锌电极氢的超电势,在腐蚀实验中明显地降低了氢气的析出量,但从阳极极化曲线可以看到这些金属均阻化锌的阳极氧化;Bi的加入则表现出相反的性质,它降低了氢在锌电极上的析出超电势,故而使含Bi的锌粉在腐蚀实验中析氢量增加,不过它却能促进锌的阳极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3.
34.
35.
Ni-TiO2复合电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正交设计,研究了Ni-TiO2复合电镀工艺中镀液的pH值、搅拌速度、电流密度、微粒悬浮量、添加剂等工艺条件和参数对Ni-TiO2复合镀层的影响.在充分分析各不同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下,对复合镀层中微粒共析量的影响曲线和对镀层的表观形貌的观察后,得出了其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参数;能量色散谱分析,制备的复合镀层中TiO2共析量为10%~24.23%(质量分数).采用SEM观察镀层的表面形貌,其外观均匀、细致. 相似文献
36.
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用微分电容法研究了—7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在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这类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当—7浓度很低,以致电极表面上活性分了的复盖度θ<1时,吸附层的结构与电极电势无关,这时很可能整个分子均吸附在界面上。若活性分子浓度较高,则随着电势的不同可以出现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吸附层:在零电荷电势附近主要是活性分子的憎水部分吸附在界面上,而在表面负电荷密度增大时转变为主要是亲水部分吸附在表面上。2.根据活性分子中不同部分的吸附功随电势的变化解释了在不同电势下出现具有不同结构吸附层的原因。3.根据所提出的吸附模型推测了这类活性物质在电化学体系中的应用可能性,并与现有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7.
分析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输电系统大地回路运行时地表电位分布,是评估地下金属管道腐蚀、变压器直流偏磁、通信干扰等不良效应受接地极电流影响的前提。文中利用镜像法和电磁波的折射、反射规律,推导出N层垂直和水平复合分层的地表电位的解析公式,然后利用这个解析公式解决华东地区地表电位分布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型计算结果的反馈得到华东地区理想的仿真模型,最后用多项式插值将电位曲线进行拟合,得到华东地区地表电位的一般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38.
利用"热—力—超声"增量耦合有限元模型,对采用不同引线(金,铜)以及采用铜引线在不同银镀层厚度(48,1,6μm)条件下的键合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引线键合过程对硅基板内应力状态的影响远小于铜引线,且应力集中的位置更接近键合中心;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基板所受到的压应力逐渐减小,但基板所受到的最大压应力在硅的抗压力范围之内;同时基板所受到的剪应力也逐渐减小,由于剪应力是硅基板损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采用厚度为16μm的镀层对减小基板损坏更有利.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