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采用装配有疏水铜网的新型喷头研究了超细纳米纤维的制备.静电纺丝实现之前,首先对铜网进行了疏水处理,并将其安装于喷头前端.静电纺丝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由精密注射泵输送至喷头处.安装于喷头的铜网可将管道内的聚合物溶液分成多股细流从铜网网孔中流出.从铜网网孔流出的溶液细流受电场力作用被拉伸成多股独立射流,并从喷头携带走聚集的正电荷.受铜网表面疏水性和射流间电荷排斥力的影响,从铜网喷射出的多股射流都将保持其独立的轨迹而不会产生聚集.疏水铜网有利于减小纺丝射流的初始直径,并获得均匀的超细纳米纤维.利用新型的电纺丝喷头成功制备了直径20~80 nm的聚氧化乙烯(PEO)和聚乙烯醇(PVA)超细纳米纤维.实验结果表明,超细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电纺丝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52.
采用一种新颖的纺丝工艺制备定向聚氧化乙烯纳米纤维.该工艺就是将两个平行的接地金属导体置于收集板的两侧,电镜图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一步法可以制得200~490nm左右的PEO定向纳米纤维,而且随着电极之间距离的增大,在拉伸的充分性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纳米纤维先减小后增大.实验还证实定向纤维是电场而非结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电纺直写纳米纤维在图案化基底的定位沉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进一步提高单根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定位沉积和形貌控制水平,基于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研究了单根直写纳米纤维在无图案硅基底的沉积行为;仿真分析了图案化硅基底上方的空间电场分布;采用图案化硅基底作为收集板,实验考察了微图案形状、收集运动速度等因素对单根纳米纤维定位沉积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电纺直写技术具有良好的定位精度,可将直径为100~800 nm的纳米纤维精确定位于直径仅为1.6μm的圆形微图案阵列上表面;收集板运动速度较小时,受电场力影响纳米纤维沉积轨迹将朝微图案偏移7μm;收集板运动速度进一步减小时,纳米纤维在基底微图案附近或上表面产生聚集;长条形微图案对纳米纤维沉积过程具有良好的引导与约束作用。得到的结果表明,基于近场静电纺丝的直写技术可较好地实现单根纳米纤维在图案化硅基底的精确定位沉积。  相似文献   
54.
本文总结了Patran的Group分组功能在电视机跌落模拟中的整个装配模型的读入和处理、各个零件模型的网格划分和网格属性定义、载荷条件的定义中的应用。Group功能将复杂模型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图形,起到很好的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5.
微机械隧道陀螺仪的时变线性二次高斯预测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降低微机械隧道陀螺仪系统的非线性,增大器件的带宽并提高系统的信噪比,隧尖与相应隧道电极之间的隧道间距应控制在1 nm附近,且其必须在闭环模式下工作.本文鉴于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理论的抗干扰特性和鲁棒性以及哥氏加速度的时变特征,采用时变卡尔曼滤波器和LQG最优控制器串联而成的LQG预测控制策略设计了隧道陀螺仪闭...  相似文献   
56.
为了扩大隧道式加速度计(MTA)的动态测量范围并通过降低系统中的主要噪声来提高器件的性能,本文为隧道式加速度计(MTA)设计了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器.推导了微隧道式加速度计的线性化状态-空间方程;依据分离定理,设计了卡尔曼滤波器和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构建了由卡尔曼滤波器和最优状态控制器串联的LQG仿真系统并进行了动态和静态测试.仿真结果表明,LQG最优控制系统能够将微隧道式加速度计的带宽从2×103 rad/s扩大到3×106 rad/s.通过LQG最优控制,静态测试结果显示其静态隧道电流的波动从1 nA~2.95 nA降到0.73 nA~l.14 nA;动态实验数据表明其在方波加速度信号的作用下能够将隧道间隙维持在1 nm.  相似文献   
57.
连续供液的旋转电极式无针尖静电纺丝采用圆柱滚筒电极代替喷丝头实现了高产量纳米纤维制造.该方法避免了喷丝头的堵塞问题,同时也实现了纳米纤维的连续生产.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探讨了该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溶液浓度、偏置电压、旋转速度以及溶液厚度等对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随溶液浓度、圆柱滚筒电极旋转速度和溶液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偏置电压、圆柱滚筒电极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圆柱滚筒电极长度为12cm、直径为60mm时制备的纳米纤维产量高达8.7g/h,且纳米纤维的直径均小于500nm.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了硅尖的制备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硅尖的制备方法可与现代IC工艺兼容且易削尖,故比其它材料微尖更实用。硅尖的应用随着制备工艺的改进与其它相关技术的进步必将得到新的开发。  相似文献   
59.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利用正反馈原理,构成包括机械谐振子在内的机电一体的高品质闭环谐振系统,闭环拓扑结构对保持机械谐振器振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一种典型结构的静电驱动电容检测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在分析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其行为级闭环自激仿真模型,在MATLAB中对自激回路的起振情况进行了仿真;最后设计了基于AGC的闭环控制电路。  相似文献   
60.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基于传感技术及系统建模、辩识技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对真实物理世界进行实时仿真和实时交互作用.沉浸感、交互性、多感知及自主性是VR主要的技术特征。VR是多学科交叉技术,是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崭新手段,VR技术应用开发中心的建设,必将促进包括机电工程系在内的许多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一、机电工程系的学科发展现状 曾经辉煌的机电工程系已经成为历史。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科学仪器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仪器。1998年在科仪系的基础上复办机电工程系。几年来,我系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