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5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4篇 |
建筑科学 | 6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无线电 | 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篇 |
冶金工业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析了薄膜吹塑模芯螺旋槽的特点,用通用模具软件进行了设计造型和加工仿真,并在四轴数控加工中心机上生产出模芯,已应用于多层吹塑模具产品中。 相似文献
12.
13.
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主力页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ΔlogR法、CARBOLOG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将预测结果与有限的岩心分析资料对比。结果表明,多元回归分析法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均优于改进的ΔlogR法和CARBOLOG法。多元回归分析法一方面增加了可用测井参数种类,即通过综合考虑多种测井参数后可优选出更能反映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测井参数;另一方面可以规避某些受特殊矿物影响的测井参数,当泥页岩中黄铁矿含量较高时往往会导致电阻率减小、密度增大,进而削弱这些测井曲线对有机质的响应程度,以增强预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15.
首先对某乘用车振动噪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主观评价的结果选取该乘用车的驾驶员座椅导轨、方向盘、悬置系统主被动侧等位置进行振动测试,在驾驶员右耳位置和后排座椅中间位置进行噪声测试.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产生的原因,本着"以较小的改动获得较大的减振降噪效果"的原则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隔振性能的改进设计.最后对改进悬置之后的乘用车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和原车相比,怠速时方向盘12点X方向振动降低43%;在发动机2 000 r/min~3 000 r/min经济转速范围,驾驶员导轨振动有明显改善,车内噪声也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尚飞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3,(17):4059-4060
该文就中职校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保证了机房正常教学需要,实现了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就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众创空间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创业支持体系、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学生专业社团创新创意活动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1 800 mm CSP轧机的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 CSP轧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机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带钢宽度下的弯辊力与窜辊对带钢板廓的影响,计算出上、中、下游机架的板形调控特性,得出当前中游机架板形调控能力最强,上游次之,下游最弱,并且板形控制能力随着带钢宽度的减小而减小。根据弯辊与窜辊在当前板形控制中所占比例,得出CVC窜辊是当前凸度控制的主要手段。对现场实际窜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上游机架凸度控制能力不足,中游机架凸度控制能力偏大,同时,通过对不同宽度带钢窜辊数据的分析得出轧制窄带钢时更易出现凸度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现场数据与有限元仿真结果相互验证,研究结论可以为现场的辊形改进提供较好的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分析不同辊形配置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热轧生产线使用的2种典型辊形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对应的辊系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带钢规格与调控手段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分析得出常规凸度支撑辊对应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CVC工作辊辊形呈现出明显的对应性,且压力分布形式受轧制规格与调控手段的影响明显小于CVC支撑辊。利用接触压力峰值和不均匀度表述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将不同规格与调控手段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更为具体的不同参量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对分布特征的整体影响趋势。同时还对2种辊形配置下不同辊间接触压力对轧机板形调控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得出CVC支撑辊对应辊形配置的弯辊力与窜辊位置在板形调控能力上均强于常规凸度支撑辊辊形配置,而不同辊形配置对辊缝形状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引入辊间接触压力边中比得到调控特性与辊间接触压力之间的具体关系,并结合现场的实际生产数据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现场辊形配置与板形调控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