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电工技术   42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31篇
金属工艺   25篇
机械仪表   75篇
建筑科学   63篇
矿业工程   48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篇
冶金工业   28篇
自动化技术   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锤锻模具材料优化系统试图对用户提出的要求,遵从“满足使用要求,发挥材料潜力,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就模具材料的选择进行优化推理而提出尽量合理的选择建议并给出被选材料的技术资料以作采购,加工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2.
铜矿选矿过程产生的废水含有的污染物多,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污染。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废水的处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铜矿选矿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来源、基本特征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性,针对铜矿选矿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选矿药剂,分别阐述了自然沉降、吸附、絮凝、化学沉淀以及高级氧化等处理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机理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铜矿选矿废水在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废水的治理研究进行展望,应开发高效且生态友好的废水处理新工艺,降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废水的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93.
乡村特色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抓手。在整理乡村特色发展国内外认知与研究进程的基础上,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特色发展的内容进行解构。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特色发展政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以经济改革为核心的乡村特色发展萌芽、以增加收入为核心的乡村特色发展延拓、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乡村特色发展平稳、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乡村特色发展深化、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广域乡村特色发展阶段5个阶段。进一步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特色发展政策的建构逻辑,并对其中产业驱动、规划引领、文化焕活3个层层递进的核心建构部分予以重点梳理,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政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4.
硫化锌精矿还原湿法炼锌酸浸液中三价铁存在还原效率偏低、锌精矿用量大、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温度、锌精矿粒度、锌精矿用量及反应时间对还原液中三价铁浓度及还原率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硫化锌精矿还原溶液中三价铁浓度的主要因素,锌精矿粒度在低温还原时影响较为明显。低温还原所需时间长,所用锌精矿量大,80 ℃下锌精矿粒度小于58 μm、锌精矿加入系数1.8以上、反应时间3 h以上才能使还原液中三价铁浓度小于0.5 g/L;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时间,减少锌精矿用量,120 ℃下锌精矿粒度150 μm、锌精矿加入系数1.5、反应时间1 h即可使还原液中三价铁浓度小于0.5 g/L。采用加压工艺提高还原温度,可有效提高锌精矿的利用率和三价铁的还原率,降低还原渣量,有利于还原渣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岩石损伤特性与矿物颗粒之间的关系,对三种不同粒径石英砂组成的类岩石材料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类岩石材料力学特性;基于等价应变原理,建立不同粒径类岩石材料损伤本构方程,分析各粒径类岩石材料破裂过程损伤演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损伤本构方程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在0.1~1 mm粒径范围内,类岩石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峰值变形比能与其内部粒径大小组成具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越大,单轴抗压强度和峰值变形比能越小;试样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粒径越大,峰值应力前损伤值越大,峰值应力后粒径越小,损伤值增长越快,破坏越突然。  相似文献   
96.
氧氮比对真空电弧沉积TiO_(2-x)N_x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真空电弧沉积技术在玻璃上制备了N掺杂TiO2复合薄膜。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测试技术研究了沉积过程中氧氮比对TiO2-xNx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500℃退火后的TiO2-xNx薄膜均为锐钛矿相,N原子在TiO2网络结构中以取代O原子的形式存在。TiO2-xNx复合薄膜在400~800 nm可见光区的透过率达60%,随着氮含量的增加,吸收边发生红移。在可见光下对酸性品红的降解表明TiO2-xNx薄膜具有可见光活性,随氧氮比的降低可见光催化活性逐渐增强。经自然光照射2 h,不同氧氮比制备的TiO2-xNx薄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97.
赵奎  周永涛  曾鹏  卢春燕 《煤炭学报》2018,43(11):3107-3114
为探讨粒径组成对三点弯曲受拉破坏材料的声发射(AE)特性的影响规律,制备了4种粒径的类岩石材料试件,分别进行三点弯曲声发射试验,分析了各试件加载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性。研究表明:类岩石材料的三点弯曲荷载-位移曲线经历非线性和近似线性2个阶段;随着粒径的减小,峰值荷载和到达峰值荷载时的声发射累计事件数均呈增大趋势,声发射累计撞击数与声发射累计能量的比值r的最大值也呈减小趋势,说明粒径越小产生相对高能量的声发射事件越多,振铃计数的关联维数D值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同时,到达最低点时的相对荷载水平越高。r值升高后再次降低到持续的低值阶段为孕育主破裂阶段,可将D值的最低值作为主破裂前兆点。  相似文献   
98.
针对目前工业控制系统中Modbus/TCP通信协议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码深度检测的Modbus/TCP通信访问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深度包解析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术,将Modbus/TCP通信数据按功能码分类进行深度解析,不仅实现了传统的功能码、 地址范围的检测,同时还实现了寄存器或线圈的域值检测.研究表明,通过采用“白名单”的访问控制模式,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隔离非法的Modbus/TCP通信数据流,保障工控设备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
介绍了工业无线技术的特点,分析了石油、天然气行业SCADA/DCS系统及RTU装置等各级别自动化系统中对工业无线技术的需求,并给出了对应的工业无线技术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0.
工业无线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兴起于21世纪初,通过支持设备间的交互与物联,提供低成本、高可靠、高灵活的新一代泛在制造信息系统和环境,推动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提升与扩展,是实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的重要使能技术。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和市场分析公司ARCGroup、IMSResearch、OnWorld等都将工业无线网络列为技术成熟度最高、市场前景最好的物联网方向,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先行技术。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用于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标准WIA-PA,于2011年10月14日,经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1C65的全部26个P成员国投票,最终以100%的通过率,成为正式IEC国际标准。这标志我国的自主技术在工业无线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得到了认可,取得了先机。WIA-PA技术在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和作用。工业物联网技术目前有三个比较公认的技术体系:无线HART、ISAl00和wIA-PA。WIA-PA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针又寸和依赖于现场总线应用,而是面向未来的工厂泛在信息感知和物联的独立无线技术。由于在拓扑结构、自适应跳频、分簇报文聚合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在规模可扩展性、抗干扰性和低能耗运行等关键性能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成为继无线HART之后新的IEC国际标准。WIA-PA不仅具有技术优势.其市场前景和发展应用空间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同,IMSResearch在年度市场报告中对WIA-PA的市场前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将通过本专题向大家介绍我国工业无线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相信通过大家对这个专题的关注会促使我们不断完善ⅥA人工业无线技术及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模式,进而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无线技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