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60篇 |
免费 | 959篇 |
国内免费 | 61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58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095篇 |
化学工业 | 1853篇 |
金属工艺 | 808篇 |
机械仪表 | 981篇 |
建筑科学 | 1474篇 |
矿业工程 | 917篇 |
能源动力 | 296篇 |
轻工业 | 1538篇 |
水利工程 | 662篇 |
石油天然气 | 765篇 |
武器工业 | 148篇 |
无线电 | 117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00篇 |
冶金工业 | 632篇 |
原子能技术 | 204篇 |
自动化技术 | 13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95篇 |
2023年 | 427篇 |
2022年 | 471篇 |
2021年 | 592篇 |
2020年 | 512篇 |
2019年 | 499篇 |
2018年 | 537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45篇 |
2015年 | 372篇 |
2014年 | 835篇 |
2013年 | 650篇 |
2012年 | 746篇 |
2011年 | 754篇 |
2010年 | 739篇 |
2009年 | 751篇 |
2008年 | 684篇 |
2007年 | 741篇 |
2006年 | 651篇 |
2005年 | 552篇 |
2004年 | 462篇 |
2003年 | 410篇 |
2002年 | 444篇 |
2001年 | 357篇 |
2000年 | 380篇 |
1999年 | 353篇 |
1998年 | 269篇 |
1997年 | 292篇 |
1996年 | 284篇 |
1995年 | 171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82篇 |
1992年 | 135篇 |
1991年 | 136篇 |
1990年 | 121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29篇 |
1973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42.
43.
44.
现代企业管理中,随着全员质量的“大质量”格局逐渐形成,全员参与改进过程已成为企业提升质量不可或缺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更愿意通过听取各层员工的建议和看法来决定质量管理和决策方向。并且,在管理中,互相沟通、互相监督也是减轻管理者负担的有效对策之一。因此,以QC小组活动解决现场存在问题便成了当前许多管理者青睐的管理方式。尤其是烟草企业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和细节问题较为广泛,管理者往往鞭长莫及,因此QC小组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全员参与也为技术交流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高低温稻壳灰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按一定的比例分别掺入高温稻壳灰、低温稻壳灰到水泥砂浆中制备稻壳灰水泥砂浆,并对试件的基本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与测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稻壳灰可以增大水泥砂浆的稠度值,高温稻壳灰则减小其稠度值,且稠度值均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低温稻壳灰水泥砂浆的保水率优于高温稻壳灰水泥砂... 相似文献
4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化。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地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确保土木工程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地基承载了整个工程的负荷,在具体施工中,要侧重于地基处理,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情况,采取合适的地基加固技术,从而使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达到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47.
48.
本文对卡压式铜合金管件的组成结构、密封原理、分类、成形工艺、安装、应用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9.
页岩储层特殊的矿物组分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页岩气在孔—缝系统中的赋存机制多样。深入认识页岩气在微观孔—缝系统中的赋存状态,有助于揭示页岩气赋存机制,丰富页岩气富集理论,优化页岩气开发工艺。围绕渝西地区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页岩气赋存机制,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核磁冻融及柱塞样页岩样品不同含水(油)状态下的甲烷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分析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赋存的影响。结论认为:渝西地区吸附气主要受控于小于5 nm的油润湿孔隙,转化比约为45.81%;游离气主要受控于孔径大于110 nm的孔隙与微裂缝,转化比约为89.60%;5~110 nm有机孔和无机孔为吸附气与游离气的重要赋存空间,能够实现吸附气与游离气的有效转化,转化比约为78.81%,是开采过程中维持地层能量的主要来源。5~110 nm有机孔更发育的页岩气井,虽然初期产量不高,但稳产期较长,相同时间内的累积产量更高,有效地阐释了渝西地区页岩气井间的产量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50.